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收藏各國黑膠版本及其特性

最近在黑膠樂園網站見到有人問及那個國家的版本最有收藏價值, 令小弟回想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高中生, 走到唱片舖, 口袋裡只有一百元的零用錢買唱片

只有小小的一百元, 買甚麼才可以花得有價值…當年年少無知, 就是只買自己喜歡的曲目; 到今日原來有很多都是不堪入耳的

首先, 一張唱片的組成, 包括了以下的因素:
1. 唱片版本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1. 唱片版本

頭版是指在錄音後, 第一批印制的唱片; 就一般而言, 頭版唱片有著先天優勢, 就是最原汁原味 (也就是最傳真 / 真實, 沒有了拷貝複製的損耗)

可是頭版可以跟第二/ 三版不同聲, 以下是小弟最近親身經歷的例子:
最近買了一隻頭版的MERCURY SR 90310: Balalaika Favorites
它的聲音好像網友kt66所講, 跟第二版和後期版的聲音有明顯, 樂器的擺放的位置是不一樣 (後期版是靠右, 而早期版好像中間一點) 可能是現場錄的時候, 有很多枝咪一起運作, 而第一和第二版用了不同的拷貝

可是買頭版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時間和金錢的結合, 才可以找上數十年前的頭版碟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一張唱片最重要的是音樂

我個人覺得不太需要拘泥於廠商和版本, 但先要了解各個音樂家的背景, 比如: Accardo拉小提琴, 他是一個音色漂亮的singing tone, 基本上賣他任何一隻唱片, 都可以聽得相當開心 另一個例子是david oistrakh, 他是一個冷面的小提琴家, 拉beethoven的小提琴協奏曲相當出色, 每一粒音符清楚地交代 – 但遇上了他拉小品或感情豐富的作品, 就顯得過份冷漠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這當然包括了錄音工程人員的水平, 各個廠商的製作…

說過了音樂和樂手, 也講一下各國唱片(尤其黑膠)製作的特性, 也相當該國人民的性格特質
還有, 各國版本有很多時候都有不同的特性: (以下只是一個個人對某生產地的一般印象, 不可以代表每一個錄音的)

1. 英國版 – hifi味重, 有部份有味精
2. 美國版 – 好多時都好detail, 但可能印版和膠質的問題, 老版本時時都有嚴重既碟面噪聲
3. 德國版 – detail, 踏實, dg的話聲音會比英國佬的偏簿少少
4. 荷蘭 – detail, 音樂味濃
5. 意大利 – 時時都覺得比較乾, 不耐聽
6. 日本 – 一般相當hifi, 聲音間間廠有簿有厚, 簿的多 (非常detail)
7. 法國 – 個人非常喜愛; 也有很多好樂手和好唱片, 聲音典雅
8. 捷克\前蘇聯的唱片有很多都有很高收藏價值
東歐版本, 前蘇聯的 – 好多時好多雜音; 個人喜歡匈牙利和捷克的
9. 西班牙 – 較為熱烈, 聲音錄得相當厚
_________________

簡單而言, 就是:
好音樂 + 好錄音 = 好唱片

可借的是, 到了數碼年代, 錄音好像不同了, 以上的特性也沒有的明顯

近年出品的唱片, 小弟有興趣買的也比較少; 可能是主觀覺得很多錄音的音樂味淡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