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的出現,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以科技的層面上看,它似乎應早被淘汰。但在香港這旦丸之地,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年青人,加入聽黑膠的行列;網主也是其中之一。
黑膠魅力可在
很多人都會以一大堆科學测試的結果,說黑膠遠不及今日的數碼科技,理應完全淘汰。但從筆者的聆聽經驗,黑膠與數碼音樂媒體的最大分別,就是數碼音樂媒體的音比較「尖」,可以說是冷冰冰,缺少了「人情味」。
另一方面,今日的音樂制作水平,實有下降的趨勢。在1960至70年代期間,被認為古典音樂的黃金時期。(因為網主是特別喜歡聆聽古典音樂,所以以下的篇幅都常以古典音樂為例子。)當時因科技的局限,以使對製作人員的要求是非常的高;若一個麥克風擺放得有偏差、一件樂器沒配好,便要重頭多錄一次,使那時出現不少高水平的錄音師--如Ken Wilkinson。
上世紀的60至70年代期間,孕育了不少古典音樂大師,如杜甫雷、多明哥、海菲茲等等;到現時有多少人可以與他們當年的水平比較。今日的多明哥,和70年代的他,可以說是兩個人了,可能是他年紀比較大的關係。今日的音樂家,很多都有出色的技巧,但缺少了昔日前輩的魅力;主要是因為今日的人在藝術的修養上好像不及前人。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主觀意見,但我相信跟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可不少。
除此以外,今日的唱片業,因科技進步的原故,產量大增。以往一個音樂人,可能花一至三年才製作一張唱片。今日的流行歌手,是一年內出產一至數張唱片。這個個人大量增產的勢頭,已走到古典音樂的世界裡,甚至有不少唱片公司把古典音樂的演奏者,包裝成明星來推動唱片的銷量。演奏者、歌唱者表演時的種種瑕疵,用電腦技術清除或修飾。過度的商業化,使藝術的價值流失,但這才可幫助一些富可敵國的大企業賺取最大的利潤。
不過,這並不代表,現時生產的唱片全是垃圾,事實上也有一些堅持質素的音樂人,但的確比以前為少,唱片業的整體水平是有不斷下滑的情況。
對於今日不少人回歸黑膠之路,明顯就是不少人不願意妥協所致。本人不是甚麼音樂大師,只是相信自己的耳朵,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而已。
(最後更新日期:200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