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新的唱片推出市面,社會上總是出現很多不同的意見與批評。有很多時候,買唱片時只知人家一句說好,至於好在那裡,就只有一句「不知道」。究竟我們怎麼去評估一隻唱片的好壞?既然音樂是各藝術類別內最抽象的,又有甚麼可以客觀地作為判斷的標準?
其實,世界上也有一套廣為大眾所接受的標準,這一套標準原只是用以判斷古典音樂的好壞;但是也可以適合用作評估其他音樂的參考。這個品評的客觀標準共分為三個部份:
1. 發音(包括音量、音質)
2. 技巧(主要是駕馭樂器或控制演唱的技術)
3. 音樂修養 (包括對樂曲的認識、感情的表達)
1. 發音
發音是包括了質和量。如果一個音樂家所發出的聲音,不論是樂器聲或歌聲,我們都會要求美麗;好像是小提琴家阿卡度Salvatore Accardo)、男高音吉里(Gigli)等,他們的聲音都是相當美。另一方面,音量也是相當重要的,有很多音樂家有很高的技巧、美麗的聲音,但可惜是音量太少,發揮不了他們的所長,如男高音Carreras很多時候都好像隱沒在其他表演者之中一樣。
故此,一個頂尖兒的音樂家,不單要有美麗的聲音,還要有適當的音量,才可全面地展露他們的才華。
2. 技巧
這個主要是音樂家控制發聲時的技術,這主要是針對發聲時的準確性、拍子的掌握;另外,如速度和力量的控制,可否做到鬆容不迫、收放自如等。以技巧而言,各個音樂領域都有很多技術出眾的鉅子;好像小提琴方面有海菲茲(Heifetz)、鋼琴方面有霍洛維茲(Horomitz)…還有很多很多。
3. 音樂修養
至於音樂修養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音樂家本身的個人修養,包括了對他表演的作品的認識有多深入,對不同的意境的情感表達。就以著名的孟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為例,有很多著名演奏家都表演過這曲目,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澈底的表現這曲比較柔情的美。網主會覺得最好可能是坎波里(Campoli)和克萊斯勒(Kreisler)的表現,他們可以切實地表現這曲的精華--包括速度的控制、停頓的位置、力量的收放都是一流。
對於三個重要的元素,第三點是非常難做得到,世上有出色技巧的人多的是;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只有做到第三點才行。好像朗朗,他的技術都是很出色,音量非常的大,但總是給人有少許「過火」的印象,節奏快的樂章彈得過快,柔和的樂章時常拖得很慢;主要是他過份的要表現自己的技術,很多時候忽略了音樂的主題,使得他的聲音「毫無味道」。
最後,網主需要強調本人並不是甚麼高手/專家,你可以把我看成一個「音樂食家」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