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弄臣(Rigoletto)與一代歌王

有一天晚上,有一位朋友問我喜歡那一類音樂作品--我立刻回答歌劇。

談到我最喜愛的歌劇,我的首選是《弄臣》(Rigoletto)--主要是對表演者的要求是非常高。

若要選筆者心中的經典,應該最好的還是吉里(Beniamino Gigli)的老舊錄音,這位中音歌王在20年代時的單聲道錄音,可以說是出神入化、無人能比;每句歌詞都唱出了「表情」,不用看、光是聽著,也可感受到其情感演繹之變化。

比較可惜的是,要買吉里的唱片是相當困難,尤其是一整套歌劇或聲樂的;筆者之前聽的黑膠,只是朋友借來的珍藏。

以下的是其中一些較易在市面找到的吉里精選唱片:

其次,可以選多明哥(Placido Domingo)的版本,這一個有很多國內樂評人說成最好的版本--在本人有幸欣賞過吉里的演繹後,多明哥最多也只可以說得上是不錯。

多明哥的弄臣

另外,巴戈格提(Luciano Pavarotti)的錄音,也是一個著名的版本。就本人的感覺而言,巴戈格提的功力和以上的相比,實是有所不及,少了表情和歌聲稍為生硬。但若你是巴戈格提的樂迷,我會建議這一個錄音,這應是他的最好一次演出。在圖中所示的版本,是日本著名樂評人齋藤宏嗣在《CD優秀錄音盤-BEST800內推介》。

巴戈格提的弄臣

最後,筆者有一個建議,如果你喜歡欣賞聲樂的話,不妨把所有的吉里的唱片都買回家欣賞,我相信很難有人比他更好。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對於三大小提琴協奏曲,筆者實在聽過不少,但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確把不少著名音樂家難倒,因他們未能把一粒粒的音符清楚的表達--使這首協奏曲獨有的美不能散發出來。

在筆者聽過多位演奏家的作品後,我會建議大家可以聽一下David Oistrakh和Francescatti的版本。

前者是我最喜歡的大師,每次表演都好像輕鬆自在、沒有難度的,他把這樂章要求的每粒音符都要清楚表達的特色有效的反映出來。另外,在控制速度和力量都是剛剛好,聲音厚而亮,音量又非常大--真的是無與倫比。

後者是著名的”Silver Tone”,聲音相當的特出,有時都會略為刺耳(網主個人觀感)。真的有很多人都不大喜歡他這太Sharp的聲音,但要談得上把樂章有效的表達,他的演出絕對是世上頂級的。還有,這一個版本,差不多是世界各地公立和大學圖書館的必然館藏之一。

筆者暫時只想起這兩個值得推薦的小提琴家,版本方面可以選相片中的黑膠或後期的cd,都應該有相當優良的音效。雖然還有很多其他演奏家都有此作品的錄音,可是大都數都不能把每一個音都清晰的發出。就算用上一些得過唱片獎的版本(如Mutter或Perlman),跟以上的比較,筆者相信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

這是一個所有大提琴大師級人馬,都表演過的曲目;網主作了以下的一個比較。

馬友友 (Yo-Yo Ma)
他拉奏這一曲目,明顯聲音是跟任何一個高手都大有分別,風格截然不同。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可謂大吃一驚,他的聲音雖然不太厚,但竟有陽光氣息-充滿生機。我介紹這一錄音,是希望帶出馬友友的琴聲,不一定只有暗淡、單薄的琴音。

我誠意邀請大家去試聽,看看我的講法是否合理。而以下圖片的版本,是一個較早期的錄音,這版本應有CD和黑膠在二手市場發售。

Pablo Casals
要介紹大提琴的作品,是不得不提Pablo Casals,他把演奏大提琴的方法改革,使大提琴的聲音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一個老錄音版本,可以說得上是大提琴的經典教材。雖然這是一個單聲道的錄音,但他是非常務實地反映了這一樂章的特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標準示範,停頓、拉弦的速度、甚至是音量的控制,都是非常的精準。這個介紹的版本,是由EMI錄製的單聲道版本,常見的有法國版和德國版,應是不難找到的。還有,這版本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的大師級黑膠唱片當中,最便宜的一套。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公司再版這一套作品,下面圖中的只是其中一個再版CD而已。

Maisky
近年的其中一位最好的大提琴家,他的發聲特點是相當厚,加上有多少現代氣息,一洗巴哈音樂的古舊氣息。這一只錄音會與Rostropovich或Gendron在控制和速度上有一定分別,還是一套值得留意的版本。

Gendron
這位法國的大提琴家,被譽為大提琴的靚聲王,的確還是拉奏得最美的一位,上面的一盒是我珍藏的Philips的老版黑膠。他的琴聲每次都是、圓潤、瑰麗及色彩豐富。

Rostropovich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他的演出,他的技術是一流,不需用太多力量已有足夠的音量。再者,他每一次表演的時候,都是異常的鬆容;好像世上沒有把他難到的樂曲。我為大家介紹的錄音,正是他的最後一次錄音,以七八十歲的高齡,沒有一點兒「老化」的感覺,琴弦聲充滿動力。

Starker
他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是Hifi發燒友的最愛之一,當中應該是天龍版錄得最好(但小弟覺得太貴而沒有買,希望遲一些可以找到那個封套的圖片)。我相信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的最好一個大提琴錄音,異常平靜的背景,非常理想的空間感。不過,以琴手的技術而言,我相信Misky、Rostrovich都明顯在其之上,主要是聲音的處理和音樂修養都是有所不及;另外,速度也好像快了一點。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貝多芬第五交響樂

今日筆者打算寫一下自己心中認為最好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筆者在選擇心目中最佳的第五交響樂的版本時,毫不考慮便選了KIEIBER的版本。

我相信很多樂迷,都會同意他是一位難得的指揮;差不多每一次出現都可以帶來驚喜 其特點是在他的指揮下,多個不同樂團都能奏出特別鮮明的聲音,他的魅力是無法抵擋 到目前為止,我深信這一個錄音是最好的–可謂打騙天下無敵手。

其他值得留意的,包括:
華特(WALTER)的第五,他的第六交響樂也是值得留意的 他的一系統貝多芬唱片版本,都是值得留意,起承轉合的處理恰到好處;但個人覺得他指揮的聲音的鮮明程度遠不及KIEIBER的版本;還有,錄音的工程水平也有所不及。

下面卡拉揚(Karajan)的版本,是史上銷售數量最多的一套貝多芬交響樂全集;但我個人不覺得是最好,可說不錯而已。

當然,還有後來的數碼版(後來的錄音),我覺得數碼版在細節上應是更好。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品評音樂的客觀標準

每當有新的唱片推出市面,社會上總是出現很多不同的意見與批評。有很多時候,買唱片時只知人家一句說好,至於好在那裡,就只有一句「不知道」。究竟我們怎麼去評估一隻唱片的好壞?既然音樂是各藝術類別內最抽象的,又有甚麼可以客觀地作為判斷的標準?

其實,世界上也有一套廣為大眾所接受的標準,這一套標準原只是用以判斷古典音樂的好壞;但是也可以適合用作評估其他音樂的參考。這個品評的客觀標準共分為三個部份:
1. 發音(包括音量、音質)
2. 技巧(主要是駕馭樂器或控制演唱的技術)
3. 音樂修養 (包括對樂曲的認識、感情的表達)

1. 發音
發音是包括了質和量。如果一個音樂家所發出的聲音,不論是樂器聲或歌聲,我們都會要求美麗;好像是小提琴家阿卡度Salvatore Accardo)、男高音吉里(Gigli)等,他們的聲音都是相當美。另一方面,音量也是相當重要的,有很多音樂家有很高的技巧、美麗的聲音,但可惜是音量太少,發揮不了他們的所長,如男高音Carreras很多時候都好像隱沒在其他表演者之中一樣。

故此,一個頂尖兒的音樂家,不單要有美麗的聲音,還要有適當的音量,才可全面地展露他們的才華。

2. 技巧
這個主要是音樂家控制發聲時的技術,這主要是針對發聲時的準確性、拍子的掌握;另外,如速度和力量的控制,可否做到鬆容不迫、收放自如等。以技巧而言,各個音樂領域都有很多技術出眾的鉅子;好像小提琴方面有海菲茲(Heifetz)、鋼琴方面有霍洛維茲(Horomitz)…還有很多很多。

3. 音樂修養
至於音樂修養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音樂家本身的個人修養,包括了對他表演的作品的認識有多深入,對不同的意境的情感表達。就以著名的孟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為例,有很多著名演奏家都表演過這曲目,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澈底的表現這曲比較柔情的美。網主會覺得最好可能是坎波里(Campoli)克萊斯勒(Kreisler)的表現,他們可以切實地表現這曲的精華--包括速度的控制、停頓的位置、力量的收放都是一流。

對於三個重要的元素,第三點是非常難做得到,世上有出色技巧的人多的是;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只有做到第三點才行。好像朗朗,他的技術都是很出色,音量非常的大,但總是給人有少許「過火」的印象,節奏快的樂章彈得過快,柔和的樂章時常拖得很慢;主要是他過份的要表現自己的技術,很多時候忽略了音樂的主題,使得他的聲音「毫無味道」。

最後,網主需要強調本人並不是甚麼高手/專家,你可以把我看成一個「音樂食家」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