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杜普雷與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的唱片

在商業社會工作,人事複雜,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近日筆者也因為面對一些矛盾,有點不大開心。

於是又聽一下不同的音樂,以紓援一下心中的不快。
不如為何,走到自己的唱片架,便很自然的選了杜普雷演奏的音樂。

這一張唱片正是杜普雷演奏的名曲–艾爾嘉《大提琴協奏曲》。

在討論唱片之前,不得不介一下這一大提琴協奏曲。艾爾嘉在寫這一樂曲之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
同時遭遇到妻子的離世,可能出於這原因,這首樂曲充滿了悲壯的情感。

除了寫杜普雷的演奏,在這文章的後半部份,會介紹一下另一位今時今日還是大紅人的麥斯基的演出。

一講起杜普雷,的確一定會提及她演奏的這一樂章,她的超凡魅力並不是一般大提琴手可以比較。
第一樂章,一開始你會聽到杜普雷的力量,撥弦的音符清楚地反映,根本不像女生的發音。不過,在及
後的一段,音色好像突然的暗了一下,散發出一份令人不安的感覺。到第二部份,非常獨特,在悲壯的氣氛之中,散發出一絲絲的香氣--令人陶醉。

推介的唱片,是杜普雷和你的丈夫巴倫邦合作的錄音。其實,她的另一隻由emi出版的唱片,會比較多人討論,因為是企鵝三星帶花的唱片。

簡單地介紹了美人演奏,介紹一下一些勁度十足的演出;便選了麥斯基。麥斯基的熱情和強大的力量,
很可能跟他曾在強制收容所呆了兩年有關。不平凡的經歷,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 其實,筆者在第一
次聽他的這一張有名的唱片的頭一段時,很是失望,主要是他有在第一樂章上行音階的音好像有點不準,
本以為是聽錯,但有一名日藉前輩都同意我的講法 雖有瑕疵,但總體而言,在他發音的壓迫感和悲壯
之情當中,也仍然有條理地把樂曲重現,是一份井井有條的美。在現場演出之前,麥斯基曾多次換襯衣,
可見他好像要用盡一切力量奏樂一樣;也是他令人敬佩之處。

以下的一隻唱片,是八九十年代的麥斯基錄音。印象中還有另外兩個不同年代的DGG廠的版本,有機會再討論。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現場表演及唱片錄音

在2007年5月的最後一個周六,貝爾格弦樂團在轉換了中提琴手之後,第一次到港演出本人也與幾位好友一同到大會堂欣賞,當翻開場刊後有點差異,因很少見到外國樂團大膽地演出一些新的作品--今次的例外只是為了紀念去世中提琴手湯馬士.卡庫斯卡(Thomas Kakuska)

第一首是海頓(Haydn)D大調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D. Op. 20. No 4),聲量是足夠的,感覺也不錯,可是好像缺少了古典的美 還有,我相信這個組合需要多一點時間磨合,主觀覺得造句不夠自然筆者也有一個奇想,海頓的音樂有一份古舊的氣息,若他們用上長弓去拉,一定別有味道

到了第二部份,也正是主題,奏出了一首大家都比較陌生的作品-由里姆(Rihm)寫的極緩板(Grave)-這曲意景是非常深奧,予以表達他們對失去的朋友的懷念;當中有很多地方是表現零碎的記憶可惜的是,從現場聽眾有些差點睡著的反應,我相信不是很多人能夠意會到其中的點滴另外,中提琴和大提琴好像不是配合得太好,有兩段由中提琴轉到大提琴的音律,有點不自然的慢

小休之後,便是第三首比較長的貝多芬的著名四重奏作品。明顯地,貝爾格弦樂團是次的演出之中,這一樂章是發揮得比較好的可能是他們對這一樂章是比較熟悉,沒有太大的過失,只是音量少了一點,談不上驚喜;但還可以一個合理的速度和造句重現各個主題

講到這裡,令我想起以往的貝爾格弦樂團--在過去的日子,他們不凡的魅力,實在令人難忘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四季的版本

筆者今天晚上有一點時間翻看自己blog內的舊作, 還有很多改善之處 – 希望有空從新再寫一遍

今天想寫一下乾媽最喜歡的音樂 – 四季, 為了使大家更了解這樂曲, 以後的blog都會先介紹一下樂曲的背景, 再進一步分享一些筆者心中的優秀版本, 以作參考

作曲家韋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因自小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故他對弦樂特別熟悉, 他也是作弦樂作品專家

四季約在1725年完成, 本為他所作十二部協奏曲集 和聲與創意的嘗試 中之前四首 用以呈獻給馬爾征伯爵溫澈斯勞 這是作曲家協奏曲中的一部不朽杰作, 深受音迷歡迎; 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小提琴協奏曲演奏的首選之一

音樂是跟據十四行詩寫成 (但詩的作者不詳), 著力於對自然的描述, 屬標題性音樂 四曲分別是:e大調第一號 春 (RV269); G小調第二號 夏 (RV315) F大調第三號 秋 (RV293) ; F小調第四號 冬 (RV297)

筆者本身想介紹的版本有四個
1. Perlman
2. Accardo
3. Kennedy
4. Pina Carmirelli

1. Perlman的版本

一開始介紹的, 是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較為令人失望的 大師版本 雖然由頭到尾各個部份, 都可以有不錯的音色, 但比其他多位大師都要快 (除了怪傑Kennedy以外) 另一方面, 有些需要增加力度的部份, 如 春 的第一段少了一份生命力, 好像平平的拉出 – 到了 冬 , 又好像少了那些寒冷的感覺 每一個部份, 都好像平平淡淡, 缺少了四個季節為題的變化

2. Accardo的版本

筆者介紹小提琴的靚聲唱片, 很多時候都有accardo的演奏 – 主要原因是他是典型的singing tone琴手, 音色特別美 四季 本身寫得旋律是簡單而優美, 有利於singing tone琴手的發揮

他在四季的各個部份, 造句方面, 無謂是音量 速度 的控制, 都做得不錯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 這一唱片錄製的琴音, 都是出自由他挑選的意大利造琴大師 Antonio Stradivari 的傑作 名琴配名師, 聲音之美, 實是在四季各個錄音中鮮有的

3. Kennedy的版本

這一個由kennedy演奏的版本, 很多人聽後的第一個印象是極度反感, 主要速度是異常的快 為何筆者會介紹這一”怪版”? 如果多聽這版本一兩次的話, 可能有另一種體會 他的版本, 跟perlman各異奇趣, 在很多段如 冬 的一開始, 便感受到kennedy的力量, 拉奏的力度是非常的大, 音量有夠大

從傳統的角度看, kennedy的版本, 絕對不合格; 但用意景方面出發, 他比很多其他的演奏, 更能表達四季的變化

4. Pina Carmirelli的版本

大部份喜歡四季唱片的發燒友, 都好像必備accardo和Carmirelli的版本, 西方的樂評人大都視以上的兩只唱片為經典中的經典 個人認發音方面, 這一版本雖美, 但不及accardo的singing tone 可是, 這一個版本, 是筆者個人認為, 音響工程做得最好的一個版本, 用香港發燒友的語言就是 – “夠hi-fi”

其實, 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版本, 包括女琴手mutter年輕時的版本, 但本人只可說是中上, 沒有以上版本的突出…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莫札特《魔笛》(Mozart-die Zauberflote) 的兩個經典版本

提到莫札特的話,他所作的經典作品真不少,當中魔笛是其中一個百聽不厭的名作。

今日要為大家介紹的兩個版本,分別是由貝姆(Bohm)和馬利納(Sir Neville Marriner)指揮的──這兩個版本都可說是廣被肯定的範例。筆者也有聽過其他的指揮,好像其他唱片的水平,尤其在歌唱方面,有一定的距離。本人其實也希望可以找上其他的優秀盤為大家介紹。

這一歌劇要求發聲要夠厚,男聲要相對比較雄壯,也可說是對演唱者一大考驗。縱然有好的音樂,沒有一些出眾的歌唱家,是不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要數指揮莫札特的專家,貝姆(Bohm)可以說是當之無愧。若要介紹的版本,是在一九六四年收錄的,表演的樂團是柏林愛樂樂團,其特性是男聲方面特別出色──包括了溫德利希塔米諾(Fritz Wunderlich)。這位男高音是的一生是一個傳奇,更是一個悲劇,三十六歲時因一件不幸的事而去世,完結他的短暫的藝術生命。還有,其他出色的歌唱家,如有Sarastro和Dietrich Fischer-Dieskau。

馬利納(Sir Neville Marriner)的錄音,是比較近期的作品裡最出色的一個版本,是較為前期的數碼錄音;其特色是細緻度相當不錯。當然,這一個版本的陣容,也是相當強勁,包括了: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Sir Neville Marriner, Kiri Te Kanawa, and Cheryl Studer。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出色的指揮的黃金時代時期的錄音,也可說是菲利普古典唱片最輝煌的日子。

其他的版本,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歌唱陣容比較薄弱,使得有多好的指揮和樂團也是陶然;像阿巴多(Abbado)在2006年的版本、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的2001年版本。雖然有人說馬克拉斯才是最好,批評貝姆版太慢,但可以肯定馬克拉斯是比較”Hi-Fi”,但樂團和表演者的發聲都是不及貝姆版的美。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收藏各國黑膠版本及其特性

最近在黑膠樂園網站見到有人問及那個國家的版本最有收藏價值, 令小弟回想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高中生, 走到唱片舖, 口袋裡只有一百元的零用錢買唱片

只有小小的一百元, 買甚麼才可以花得有價值…當年年少無知, 就是只買自己喜歡的曲目; 到今日原來有很多都是不堪入耳的

首先, 一張唱片的組成, 包括了以下的因素:
1. 唱片版本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1. 唱片版本

頭版是指在錄音後, 第一批印制的唱片; 就一般而言, 頭版唱片有著先天優勢, 就是最原汁原味 (也就是最傳真 / 真實, 沒有了拷貝複製的損耗)

可是頭版可以跟第二/ 三版不同聲, 以下是小弟最近親身經歷的例子:
最近買了一隻頭版的MERCURY SR 90310: Balalaika Favorites
它的聲音好像網友kt66所講, 跟第二版和後期版的聲音有明顯, 樂器的擺放的位置是不一樣 (後期版是靠右, 而早期版好像中間一點) 可能是現場錄的時候, 有很多枝咪一起運作, 而第一和第二版用了不同的拷貝

可是買頭版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時間和金錢的結合, 才可以找上數十年前的頭版碟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一張唱片最重要的是音樂

我個人覺得不太需要拘泥於廠商和版本, 但先要了解各個音樂家的背景, 比如: Accardo拉小提琴, 他是一個音色漂亮的singing tone, 基本上賣他任何一隻唱片, 都可以聽得相當開心 另一個例子是david oistrakh, 他是一個冷面的小提琴家, 拉beethoven的小提琴協奏曲相當出色, 每一粒音符清楚地交代 – 但遇上了他拉小品或感情豐富的作品, 就顯得過份冷漠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這當然包括了錄音工程人員的水平, 各個廠商的製作…

說過了音樂和樂手, 也講一下各國唱片(尤其黑膠)製作的特性, 也相當該國人民的性格特質
還有, 各國版本有很多時候都有不同的特性: (以下只是一個個人對某生產地的一般印象, 不可以代表每一個錄音的)

1. 英國版 – hifi味重, 有部份有味精
2. 美國版 – 好多時都好detail, 但可能印版和膠質的問題, 老版本時時都有嚴重既碟面噪聲
3. 德國版 – detail, 踏實, dg的話聲音會比英國佬的偏簿少少
4. 荷蘭 – detail, 音樂味濃
5. 意大利 – 時時都覺得比較乾, 不耐聽
6. 日本 – 一般相當hifi, 聲音間間廠有簿有厚, 簿的多 (非常detail)
7. 法國 – 個人非常喜愛; 也有很多好樂手和好唱片, 聲音典雅
8. 捷克\前蘇聯的唱片有很多都有很高收藏價值
東歐版本, 前蘇聯的 – 好多時好多雜音; 個人喜歡匈牙利和捷克的
9. 西班牙 – 較為熱烈, 聲音錄得相當厚
_________________

簡單而言, 就是:
好音樂 + 好錄音 = 好唱片

可借的是, 到了數碼年代, 錄音好像不同了, 以上的特性也沒有的明顯

近年出品的唱片, 小弟有興趣買的也比較少; 可能是主觀覺得很多錄音的音樂味淡了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賞樂不一定要花錢

筆者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為對音樂欣賞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不用大量消費而又可以賞樂的方法。

首先,我會建議香港電台的節目,由流行曲、爵士樂到古典音樂,她們都會經不同的頻道為大家一日二十四小時提供高質素的廣播──當中的頻道尤以四台是本人最喜歡的;如欣賞歌劇或聲樂,可以收聽到盧景文教授的講解,還有爵士樂方面,包以正經常搜羅了一些經典中的精品播放,有很多更是非常珍貴。

香港電台的網址
http://www.rthk.org.hk

另外,還有一個主力播放古典音樂的電台,如瑞士的廣播電台,但因地域的關係,只有在網上才可欣賞。她們也是世上著名的播放古典音樂電台,每年均會舉辦年度大賞--送予她們選定的優秀唱片和音樂家。

瑞士古典電台的網址
http://www.radioswissclassic.ch/

除了電台以外,香港的朋友還可以到各個公共圖書館借用各類音樂的鐳射唱片,當中以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的館藏最為豐富。

她們把唱片,分為參考資料和可借用的資料兩部份。如果使用參考資料的話,使用者必須在指定的範圍利用他們提供的器材播放。若希望在家中欣賞唱片的話,可到成人圖書館內的借用唱片的木架上選取自己喜歡的音樂借用;其借用條款跟書本相約。

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網址

https://webcat.hkpl.gov.hk/search/query?theme=WEB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圖書館的鐳射唱片,很多時候都會帶有嚴重的花痕。故此,本人會在播放前小心檢查;若有嚴重花痕的話,我會使用唱片補瑕膏為唱片進行修補才放到鐳射唱片機重放。這不單可以減少損壞音響器材的機會,也可使其他使用者能夠繼續享用這張唱片。

(註:有關鐳射唱片修補的資料,可到以下的連結參閱)

https://absolutemusik.com/%e4%bf%ae%e5%be%a9cd-dvd%e7%9a%84%e8%8a%b1%e7%97%95%e6%88%96%e7%91%95%e7%96%b5/

除了以上的資料和工具,香港特區政府,也為大眾提供很多免費的娛樂和表演。例如在九龍的高山劇場的公園,有時會有一些免費的露天粵曲欣賞節目;或是每年香港藝術節來港的管弦樂團的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表演,都會在文化中心的露天廣場進行電視直播──為市民提供了免費欣賞的機會。當然,香港政府康民署還會提供其他免費的節目,詳情可到以下的不同機構的網站查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免費節目)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b5/free_events/index.html

最後,我希望這次為大家提供的資料,對大家欣賞音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懷念高音C之王

今天寫這一篇文章,主要是為了悼念早前離世的男高音--帕瓦洛堤(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

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有多好,但其實他本人也曾在生前承認,比他本人唱得好的多達50人。筆者認為他的聲音,有其可取之處,主要是可以唱到高音C。另外,他很喜歡在快要唱完之時,把最後一個音拉長,充分表現他的發聲的力量 筆者覺得他的不足,不是在技術上,而是藝術的修養方面,他的聲音在表達感情上是比較平板;使得在歌劇或歌曲背後的意境,很多時候都像是有所不足 可能當大家看見這樣批評他,是筆者的狂妄;但請大家可以用他唱的,再去對比gigli或domingo唱的,相信大家會明白本人的意思。

當然在技巧上,我是非常尊重他的 在以下的篇幅,會為大家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1935年,帕瓦洛堤在摩德納出生,年青時在曼圖亞學習聲樂 及後在1961年,26歲之時在勒佐內爾艾米利亞舉行的國際聲樂比賽中得獎,使他得到演出《藝術家生涯》(La Boheme)中詩人魯道夫一角,使他嶄露頭角。

兩年之後,得到偶然機會,他代替了斯苔方諾(Di Stefano),首次登上倫敦皇家歌劇院(Covent Garden)舞台,再次演出《藝術家生涯》,令他在英國有了名氣 之後,他又與澳洲女高音薩瑟蘭(Joan Sutherland)和她自己的歌劇團,作巡迴澳洲的演出。

他事業的另一個里程碑,是在1968年到了著名的美國紐約大都會劇院,演出唐尼采第的歌劇 軍中女郎 (La Fille du Regiment) 而在第一幕結束時,他一口氣連了九個Hi C,自此被譽為 世紀歌王 !

他的音樂生涯好像一帆風順,但其實他也曾有過失敗的經歷 當他60歲之時,他再次演出 軍中女郎 的經典一段,在演出時他唱出第一個Hi C便破了音,只好以低八度匆匆完場了事--人們也好像很忙忘記了這件事罷

在199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因為得到唱片公司的安排,他聯同多明戈和卡瑞拉斯,以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名舉行演唱會,取得了空前成功

另一件在他的藝術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事,就是他在中國北京舉行的演唱會,將意大利傳統歌劇帶到古老的北京 在此行之中,他更辦了一個大師班,指導中國音樂學院的年輕學生,也破天荒收了中國男高音戴玉強為他的門生

可是講到他給香港的回憶,就是他的世界巡迴演唱香港站,是一次令許多香港樂迷非常失望的演出--聲音被評為不在狀態

最後,筆者也不得不介紹一下,個人心目中值得推薦的帕瓦洛堤唱片或演出 以下的唱片,是我心目中覺得他唱得比較好的其中一個錄音,唱片製作也是相當不錯

歌劇 弄臣

還有,以下的精選也是值得留意,被多個日本唱片評論家大讚
image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嬰孩與神奇的莫札特效應

嬰孩與神奇的莫札特效應 最近在坊問的唱片店的貨架上,有不少專為孕婦而設的古典音樂唱片,常見的大約有十多個系列。

寫這一篇的目的,主要是為3對快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夫婦找些賞樂資料;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為天下間的準父母提供參考。

筆者其實仍是單身, 但由於對古典音樂的熱愛,所以得以寫這一篇文章去分析一下「莫札特效應」是不是像神話一樣的威力。

究竟莫札特音樂是否靈丹妙藥?又或者他的樂章能否令子女成為天才?

「莫札特效應」最早在1993年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的研究小組提出,它原本並不是一份觀察莫札特對嬰兒影響的報告。加州大學的實驗指出,在考前聽幾分鐘莫札特奏鳴曲的大學生,在空間關係方面的考試上,表現比考前聽其它音樂家音樂、或是沒有聽音樂的學生還要好。不過這個效應只是暫時性的,大約只能持續10至15分鐘,而且至今仍備受爭議。

然而,媒體大力地宣傳「聆聽音樂好處多多,可以緩和許多身體及心理問題」等等;而「聽音樂可以讓寶寶變聰明」這種說法也正是從這十多年不斷地演變和「膨脹出來」。於是,全世界開始興起了一陣「莫札特風潮」,喬治亞州政府甚至在1997年明文規定,所有剛離開醫院的新生嬰兒都可以獲分發一片音樂CD,裡頭錄有許多鋼琴奏鳴曲及其它經典作品。不過, 有一點大家要值得思考,這一套論說,最大得益者一定是唱片商人。

雖然民眾對於這個音樂的神奇效果感到興奮不已,但能證明古典音樂可以讓人變聰明的科學證據卻是少得微乎其微。加州大學該研究小組的領導人就曾在福布思雜誌(Forbes)的訪問中提到,雖然他自己也相信,聽莫札特奏鳴曲可以讓腦袋對付數學問題時更有力,現實中卻很難找到證實古典音樂可以治療疾病、或是讓寶寶變聰明的證據。還有,在較後一段時間,阿帕拉契州立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卻沒有辦法作出加州大學「莫札特效應」實驗裡那樣的結果,他們發現,無論有沒有聽古典音樂,學生的考試表現都沒有因此有明顯改變。

雖然很少證據指出,莫札特可以讓寶寶變聰明--但還有不少醫生及科學家對於音樂的其它療效則很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大眾都會覺得一試無妨。但筆者很希望指出坊間有關「莫札特效應」的報導,大部份都是誇大和誤導,千萬不要迷信聽音樂可以改變人的能力,小孩的能力大部份都是依靠成年人引導和訓練,才可得以健康的發展。

另一方面,聽音樂當然有很多好處。對孕婦而言,最直接的就是讓孕婦聽優美的音樂,可以直接使胎兒感受到音樂的律動,準媽媽也可以放鬆心情、安穩,心跳規律、血流速度、血管收縮正常,以提供充分的養分、水分,讓寶寶健康成長。再者,寶寶從小聆聽音樂的話,出生後比較不容易哭鬧,對提升EQ有相當的幫助。此外,早產兒聽古典音樂更可以睡得較長、增進哺乳量,也即是可以提早出院。請記著,準媽媽不要只用耳筒,應用音響設備調校到自己舒服的水平來賞樂;然而,胎兒要到六個月或以後才可感受到音樂和發展出聽覺,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以下的兩只唱片,是本人打算送給朋友的:

在下面圖中所列的是坊間極少數專為懷孕婦女而設的唱片,當中有很多舒情的莫札特弦樂作品,對平服媽媽和寶寶的情緒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隻是給予幼兒的,共有一系列的產品,分別是大家認為最能刺激大腦的音樂家如莫札特、韓德爾和巴哈。

最後,筆者必須重申一次,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或缺的責任,不可以單靠聽音樂便可以「教好子女」。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的三個版本

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卡拉ok消遣,可能那裡真的是太嘈了,現在耳朵有丁點兒耳鳴,少少頭暈的感覺。

但是在家中想找點事情做,那倒不如寫一下三個不同風格的小提琴家拉奏的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他們三個人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和背景,使他們表達同一首樂曲會有完全不同的聲音。

如果要比較不同樂手的表現好壞,一定要先選出一個標準版本去進行比較,我相信所有專業人仕或是資深的發燒友,心中通常都會以Campoli或鄭京和為參考的權威版本。可是就本人而言,世上最好的是英國小提琴家Campoli的演繹,他也是到目前為止表演這小提琴協奏曲次數最多的人--共有九百多次。今天本人不打算談鄭京和,因她最好的表現是在她年輕時,與Solti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上的演出,我覺得只是不錯--遠遠不可跟Campoli的相提並論。

Campoli的演奏是以最傳統方式,用最標準的造句和拉奏速度表演,聲音是非常的優美,發聲較為柔--也把這協奏曲最有吸引力和容易接受的旋律,清楚地交代。我相信到目前為止也應是最佳的表演者,以下的一止黑膠唱片是其中一個最值得留意的版本。

當然,上面的錄音是比較年代久遠,近年也有一些比較受重視的版本,因本人覺得比較特別,故此在這裡表達一下本人的感覺。

先談一下一個唱片被受炒賣的女小提琴家宗南貝格的唱片,一開聲播放的時候,的確被嚇了一跳,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音樂 在第一樂章第二部份開始,用了一個簡化的華麗方式表現,每一個音符都是極端化;另一方面,她的外型打扮,是跟隨著樂章而變化,形象鮮明,好像一個音樂劇或歌劇的女演員一樣;談回音樂,她盡情奔放地表現《隨想迴旋曲》,以及凝視對方。難捨難分地「歌唱」出《黛綺斯冥想曲》等,簡直毫無保留地表達她的內心世界--但這樣的表現,好像有點赤裸裸的,少了美感。

到另一位我非常喜歡的近代小提琴家沙函,他也曾多次來港表演,我對他的印象是非常深,主要是他每一次表演都會汗流浹背。他是一個非常賣力表現音樂的小提琴家,每一次全身的所有力量用盡為止才停下來。他跟宗南貝格同是狄雷的門生,但他在這唱片的表現就正統得多。他在這錄音的奏樂是非常悅耳動聽、情意深厚,演奏盡情盡興,表現力廣而幅度頗大,令人心服口服。翻閱這唱片的記錄,他在錄製這唱片的時候,只是年僅十七歲,但此時他已經可說是一個完全成熟的演奏家。

再將這兩同門的音樂家再作比較,沙函的演奏顯得較為正統和標準,較少有出乎意料的內容。而在音程的精確度上,都是以沙函更勝一籌;再說到發音,是沙函的比較華麗、有豐富的音色,把旋律演得維肖維妙,是較為接近Campoli的優秀版本。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聆聽新年音樂會迎接新的一年

剛踏入2007年,筆者在除夕晚上與朋友一直渡過了快樂的一夜,到元旦日的早上好像有點疲累的感覺。

為了在一年裡的第一天,要盡快把這感覺消除,便找來Carlos Keiber指揮的新年音樂會的DVD來欣賞;本人便把直接跳到尾二的那一段(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好像裡面的現場觀眾一起拍手掌。

其實,本人是非常欣賞約翰史特勞斯的這一作品,他這一樂章可以使觀眾有機會一起參與,自己也成為表現者,令台下的觀眾更加投入。

說起新年音樂會,有很多指揮在百十年來,作出不少經典的演出。
由較早期的Bokobsky, Mazeel, Karajan, Carlos Kieber, Abbado, 到近來的 Owaza指揮的版本等等...

但 本人認為數十計的版本裡面,最出色的只有兩個,都是Carlos Kieber的,這可能是筆者對這指揮的特別偏愛──分別是一九八九年及一九九二年的兩次演出。兩個演出當中,九二年的那次是可謂到了最高境界,他是在享 受音樂多于指揮,大部份時間是任由樂團自由的發揮,聲音異常的活潑。不過,從傳統的標準來看,以八九年的一次,該說是史上最出色的一次新年音樂會,樂團聲 音非常整齊、相當醒神。

有人會提出卡拉揚九零年的時候是典範,但要留意他在指揮之時,刻意地把樂團的聲音壓低──引致發聲是較為拘謹。因為他好像要同時間照顧現場觀眾的拍掌聲,又要平衡樂團與掌聲的音量,反而出了一丁點不自然的感覺。

在本人的心目中,一個好的指揮是可以把樂團所有的能量釋放出來──Carlos Kieber在這一方面是做到毫無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