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Road to Classical Music Appreciation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在最近數年,筆者遇到不少朋友,問了同一個問題:

  • 想學習欣賞古典音樂,應如何入手?

那麼,筆者可以分享一下個人的賞樂方法吧。個人認為要能好好的欣賞一樣東西,包括任何形式的藝術和個人興趣;必須先去了解這一樣東西,才可以在欣賞的過程有更大的樂趣。反觀,若然只是盲目地聽音樂,一些優美的旋律無疑可以幫助一個人放鬆心情;但很難完全投入音樂的意境之中,令箇中的樂趣大減。

要有條理地進入音樂的世界,必須要在欣賞樂曲前做一點「功課」。因為每一個樂曲都是一個故事,要進一步了解的話,明瞭作曲家的生平、經歷和作曲時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筆者在過去的一段日子,看過了很多不多的書刊,也經過不斷的聆聽練習,才慢慢的開始寫一些有關賞樂的文章。以下為大家介紹一下,主觀認為對音樂欣賞有一定幫助的書籍、雜誌。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樂》

  • 作者:約翰。斯垣利 (John Stanley)
  • ISBN-10: 1857329910
  • ISBN-13: 978-1857329919

筆者建議這一部書,是踏入古典音樂世界最佳的一本書,他是由著名的英國樂評家約翰。斯垣利 (John Stanley)寫成,書中的序是由著名指揮家喬治。蘇堤爵士寫的;足見此書之份量。這本書簡介了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音樂風格,同時介紹各個著名作曲家的故事,並附上一系列在《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推薦過的唱片。對於一個沒有太多賞樂經驗的人,這書不單提供了一些簡明的資訊,更有推介的唱片作為參考,而推介的唱片都是有一定的質素,包括了演繹的水準和唱片的製作水平;使讀者的金錢花得其所。

各位不懂英語的網友不用擔心,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了中文本。

《你不可不知道的古典音樂世界》

  • 作者:許麗雯
  • ISBN-13: 9789867542496

除了《古典音樂》一書外,筆者還有另一本想推介的入門書,而這一本書是由台灣「文化人」--許麗雯。她寫了多本淺談藝術欣賞的書,包括古典音樂、名畫欣賞等等。這本書沒有《古典音樂》那般嚴肅,相對似一本故事書,簡介了各個著名作曲家的軼事和名曲故事,甚至加入一些列表概括的列出了各件音樂界的大事。

如果想以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進入古典音樂之門,這一部書可能比《古典音樂》更合適。

Opera: A New Way of Listening《歌劇欣賞入門》

  • 作者:亞歷山大(Alexander Waugh)
  • ISBN-10: 9578622880

相對古典音樂,歌劇這個類別的欣賞入門書,數量是相對較少 而很多歌劇書本,都非常集中討論劇情;對初學者來說,學習欣賞歌劇是還有很多其他部份,歌劇的舞台製作,但大部份的書本都是隻字不提 筆者偶然在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找到了這一本書的中文版,這本書不單介紹了多套歌劇的故事,還介紹了後台製作。另一點筆者非常欣賞的,就是作者精選了一些歌劇的錄音片段,輯錄成隨書附送的鐳射唱片,作為書本內容的輔助教材。個人認為這本書,是想進入歌劇世界的不二選擇。

總括來說,筆者覺得古典音樂欣賞,不是什麼深奧的事情,只要多做一點功課,你的賞樂之路必然變得更有樂趣。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5 (Spring)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今天是兔年的大年初二,正努力地寫一書有關收藏古典音樂的書,也得抽一點時間寫一篇樂評吧!既然是春節,那就寫一篇有關春天的音樂;過去寫過有關《四季》的,今次不如寫一下以春天做主題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5號,也作一個演奏家大比併。

樂曲簡介

這樂曲的名字「春天」,是後人加入的,加得非常貼切;因為它是一首溫暖明亮的曲子,也洋溢著明朗愉快的氣氛。貝多芬平常時會到維也納的郊外散步,這樂曲的創作靈感,很大可能跟奧地利的大自然風光有闗。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輕鬆快樂的氣氛,好像把我們帶到綠油油、湖光山色的郊外一樣。曲中的安排,有許多部份像是小提琴和鋼琴的問與答,又或像是兩個小孩在花間追逐、嬉戲,活潑生動──充滿生命力。

第二樂章──是情感豐富的慢板(Adagio molto espressivo),樂聲悠揚,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鋼琴和小提琴像是柔和的互相對話,又有點像有說話要向你這個聽眾細訴一樣。

第三樂章──是輕快的諧謔曲(或稱詼諧曲)(Scherzo. Allegro molto),節奏明快,中間有急速閃動的樂句 在這慢慢的一分鐘,樂章裡就像是小提琴和鋼琴的賽跑,輕鬆愉快的使人欣賞這個比試。

最後的第四樂章,是從容的輪旋曲(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開始由鋼琴帶引,接著由小提琴接手重複。整段音樂的舖排,好像不斷地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小山,以輕鬆愉快的調子結束這首迷人的音樂。

版本比較和推介

在這裡,我會比較數個出色和有名的版本。

 

Karl Suske

先從聽過最好的版本開始,這一個琴手名叫Karl Suske(1954-2001),一個對很多樂迷都是比較陌生的名字,可能因為他生活在前東德,現存他的錄音不多。

在第一樂章,他的發音充滿了喜悅,有陽光氣息,造句標緻及有條理。而第二樂章,非常美麗的音色,還有一份高貴的氣息和幽雅。同時,帶出了平穩、寧靜的氣氛。到了第三樂章,他的控制力驚人,非常輕盈;這也是大部份琴手,在拉奏鳴曲時,難以做到的「收力」。如果太用力的話,這樂曲就會沒有活潑、輕盈的感覺。到第四樂章,他給人的感覺是寫意、逍遙,造句的處理明顯爽朗、明快。除此之外,在整個奏鳴曲的演奏中,鋼琴、小提琴發聲和進行速度都是非常平均,可說是合奏的典範。

這一只唱片,更是只有在亞馬遜(Amazon.com),才找得上。

 

Wolfgang Schneiderhan

Schneiderhan在第一樂章,一開始已經是非常熱情、明快,非常足夠的音量,還有造句是相當正統及平穩。第二樂章,他依然保持相當優美的琴音,好像歌唱一樣,加上流暢度高,給人清新的感覺。唯一想批評的是漸強好像有少少過了火位, 也因聲量太大而不像細訴。到了第三樂章,需要輕盈的部份,刻意收歛了一點力量,但還是不夠輕巧──從發音之中,可見他非常明白自己的不足,努力的經營。最後的第四樂章,可以做到明快、爽朗的琴音,但又是太用力的老問題,使優美程度打了一丁點折扣。

 

Anne Sophie Mutter

Mutter一如以往,她的造句是非常有其個人風格,只可說是不依傳統。另外,她拉高音弦時,是比較「尖」,少許刺耳;拉低音弦時,有少許沙啞和乾涸的感覺。另一方面,不知是否她的獨特風格,在整個樂曲的演奏,跟鋼琴都好像是各自各精采一樣。在情感上,筆者也絲毫感覺不到「春天」的溫暖,樂句的輕快、爽朗。

 

David Oistrakh

David Oistrakh的技術和音準,是絕對不用懷疑。可是在一開聲時,原來期待的喜悅之情沒有出現,反而是好灰暗,陽光好像變成了雲層厚厚的陰天。而需要輕快、活潑的樂章,好像是跑不動似的 這主要是因為他每一下拉弦都是非常用力,沒有可能做到爽朗,使連貫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介紹這一個版本,主要是因為這是日本著名雜誌《唱片藝術》選出的最佳名曲名盤300。

個人大膽認為投資價值,會比藝術價值高出一點。

 

Joseph Szigeti

介紹這一個演奏,主要是因為Joseph Szigeti是在19世紀出生的琴手,這一個年代的樂手,有一個特質,他們對樂曲意境的表達,是比現代琴手較為重視。另一方面,我們欣賞音樂,也必須要明白到樂手都是人,都有老化的一刻;也希望透過這機會來告訴大家老化的琴音會有甚麼的分別。這一個由CBS錄音的版本,是他晚年時期的錄音,聲音雖然相當老化,但也有一份生命力。

 

在第一樂章,他的演樂明顯較慢,沒有美麗的發聲;但仍能夠帶給聽者溫暖的感覺,也有點像觀賞日落時情景。第二章,他也能夠做到好像向人細訴一樣,更好像一個爺爺為孩子講故事。到了第三樂章,這部份的確表現沒有之前的理想,主要是他年紀大了,手腕難以控利輕快的發音,而明顯鋼琴的彈奏,在追逐中是較快的一方,失去了協調的感覺。到最後,那個快板的輪旋曲,他好像很吃力,有點跟不上去,可是他仍盡最大的努力前進,比起今日在台上的很多表演者(談不上藝術家),他是更值得我們的肯定和尊重。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Wolfgang Schneiderhan和Karl Suske的版本,是最值得收藏的。 雖然世界上還有許多版本,也有一些筆者聽過但沒有放進去的;可是,本人有信心推薦的兩個版本,不會令樂迷們失望的。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A difficult listening review on different Performance – Messiah by George Frideric Handel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回想2010年的日子,的確發生了很多事,過去的就過去了。在普天同慶的聖誕節,打算給大家介紹一下韓德爾(Handel)寫的神劇《彌賽亞》(Messiah)。

作曲家韓德爾在年青的時候,曾到訪意大利學習神劇;及後定居英國,繼續寫作,英國是韓德爾發光發熱之地。直到他50歲時,還沒有一首受人重視的作品,只可以轉到神劇的寫作上面,最後給後世留下之兩套不朽的作品《彌賽亞》(Messiah)和《參孫》(Samson)。

神劇彌賽亞,被音樂史公認為世界四大神劇之一。這套神劇,譜出了基督誕生的神聖與莊嚴,也譜出了上帝約定之救恩的浩瀚偉大。而英國,更是把彌賽亞與音樂家韓德爾,當成他們國家音樂史上的國寶。

彌賽亞神劇,由查爾斯詹南斯(Charles Jennens)根據聖經舊約、新約經文編寫成歌詞,韓德爾譜曲。共分三部,第一部有「天使報春」、「基督的榮耀」、「淨化萬物」、「聖嬰誕生」、「光榮屬於上帝」、「放牧羊群」,第二部有 「受難」、「醒來吧」、「哈里路亞」,第三部最短,宗教性也最強,包括「我 的救贖主活著」、「號角響起了」、「阿們」。

由於其神劇的本質,在演出的時候,必須要滿足以下各個要點,才可以算是上佳的演出:

  1. 神聖與莊嚴
  2. 整齊的樂隊奏樂
  3. 有些對神的讚頌部份如「哈里路亞」,必須要堂而皇之,由遠而近的高昂感
  4. 歌唱者的發音質量
  5. 歌唱者的情感表現,那份尊敬的情感
  6. 音樂不需要過份「爆棚」
  7. 人聲及和聲是要厚而不混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合共聽了9個完整版本的彌賽亞,發現了這套神劇的樂評,是最難寫的一次,也沒有人太多專業的樂評人會寫這神劇的版本比較;因為整個神劇,有獨唱、合唱及音樂幾個部份,沒有一個版本,可以被認為是標準示範。

筆者主觀上,是比較喜歡Hogwood指揮的一個版本,那份神聖的感覺,其他版本還好像有一份距離。而筆者在寫的過程發現,這樂評如要詳述各個唱片版本的細節,的確可以寫成一本十萬字的書;有見及此,這一篇只會非常粗略地講一下各個錄音給筆者的印象。

以下是對不同版本的簡單評價(各個版本都有其吸引之處):

霍格伍德指揮古代室樂管弦樂團

首先介紹的是霍格伍德指揮古代室樂管弦樂團,這一個版本算是其中一個最宗於傳統的一個版本,也用上古樂器演出。一開始的序曲,給一爽快、耳目一新的感覺,證明了古樂器不一是呆版的聲音。這一個版本,不是以原本神劇的表現方式,好像一場演唱音樂會的表演,地點也選擇了教堂;可能也會有利於各個表演者的發揮 男高音,可算是整個演出中表現是較弱的一環,音量比較細,很多地方都聽不清楚。合唱和樂團,都是完美。總括而言,筆者認為Hogwood指揮的這個版本,都可算得是數一數二了!

約翰路德指揮皇家愛樂樂團和劍橋合唱團

這個版本的特色,是人數比較少,只有三十人的合唱團,對指揮來說是比較容易應付。男高音歌唱部份,真的是非常清新,沒有過份激動和震動。音樂部份,樂團不算最整齊,有部份音樂有些混濁。這一個版本,我會用簡潔、自然來概括地形容這一張唱片,非常自然的聲音,也應為聽眾比較易接受的版本。

馬利納指揮聖馬丁室內管弦樂團與合唱團

整套錄音的印象,是各個版本中比較「爆」的一個,樂團聲音乾淨利落。男獨唱者,以Powell的表現算是各大版本其中一個較好的,而女歌唱家Ameling的發音,在幾個位置有些奇怪,好像不懂那些字怎樣發音似的。可是表演多一點像歌劇的唱法,少了神聖的特質。

加德納指揮英國巴洛克樂團和蒙特威爾第合唱團

在第一部份的Symphony,雖然是要慢一點演奏,但這裡有點拉扯的不自然感,少了生氣。人聲部份其實是不錯,但指揮在安排上,很多細節位上樂團的聲音是不夠自然,指揮有少許過份地造作。成套彌賽亞裡,這一個錄音,最值得留意的部份可算是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相對而言,這一個版本,力量及對比是足夠的,但沒有像Hogwood及Parrott的人性化。這個版本,對音響發燒友來說,是比較討好──主要取其動態。在筆者而言,此錄音不會是首選的版本。

皮諾克指揮英國音樂會樂團與合唱團

這一個版本,開始的序曲,沒有其他許多個版本的醒神,有少少「未熱身」的感覺。男獨唱者的音量還可以,但是在Accompagnato: Thus saith the Lord裡,由頭震音震到底,筆者不是太認同這個演繹方式。女獨唱者,在整體來說,感情豐富但音量太少,內容是聽不清楚的──這個一定要扣分。合唱和音樂部份,指揮的控制,算是相當不錯的。

蘇提指揮芝加哥管弦樂團與合唱團

蘇提版本,也是一個相當有名和高銷量的版本。除了你是指揮家蘇提的粉絲以外,實在沒有太大的理由去買,因為好像只有蘇提和樂隊發揮水準。歌唱家們的表現都相當一般;男獨唱者的音量好像不夠,需要用力的位置,好像因氣力問題而出現過份的震動,聲音不夠穩定。女獨唱者Kanawa的表現比男的好一點,但也有少許過份震音和每句結尾音都拖長了一點。合唱部份算是相對較好,但整體而言,相對很多版本都有所不及。

比切姆指揮皇家愛樂樂團與合唱團

這個版本,有好幾個特點的。從音響發燒友的角度,因錄得比較「HiFi」,絶對是值得珍藏的一個版本,也是著名的《企鵝三星帶花》天碟之一;自然有很多音響發燒友收藏。整個演出是沒有Hogwood 版的那份虔誠,少了安靈和平靜的感覺。男獨唱者的音量大及清晰,聲底相當厚,但有些地方少了一點歌唱性。女聲是很相當漂亮、清楚。Hallelujah是與其他指揮處理很不一樣的,少少快了一點,音樂佈局也比較緊湊。若然你是從藝術性作為評價的標準,這個版本未必能夠滿足你的所有要求。

巴羅特指揮塔弗納合奏團

這一個版本,原為emi的錄音,也是相當值得介紹,其特別之處在於是次演出也是用上古樂器,該神劇也得到了指揮霍格伍德的權威性肯定 首先,在序曲開始時,以相對緩慢的速度演奏,這是令我驚訝的!因為古樂器的音高Pitch較低,過份慢會有較多的餘音,會造成一種混濁感,很多時候都會著意加快一點速度。指揮的控制力,做到近乎完美,慢速還可以充滿集中力和色彩;極其精彩的獨唱和合唱,也是這盤的吸引力所在。可是,男獨唱者的音量,聲線不是時時都維持穩定。女獨唱者的音量不是太大,弱音的位置有時好像消失了一樣。總括來說,算是相當好,精彩程度都可算是聽過版本當中的頭三名。

科林.戴維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與合唱團

這一張唱片的聲音,是非常清新和整齊,不過情感的表達,是明顯地比較淡;音樂有多好,少了一份虔誠的氣息,令這一版本在筆者心中大打折扣。筆者覺得很多時候,戴維斯是一個音樂君子,斯斯文文的,需要激昂的時候,他還是要刻意收歛一樣,少了一份激情──總是比較清淡。

 

原來筆者還有一個版本想比較,它就是由D.Willcocks指揮聖馬丁室內管弦樂團和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這一個錄音是著名美國音響雜誌《The Absolute Sound》的上榜天碟之一。不過,筆者找了好一段時間,都找不上這一個版本的錄音。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Chopin – Piano Concerto 1 & 2 – Recording Comparison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筆者本身一直對蕭邦的音樂,沒有太大的好感,主要是我知道一個新相識的網友喜歡。寫這一篇文章,當作是相識的見面禮吧!今次只寫蕭邦的第一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遲一點會再寫一下其他的蕭邦音樂。

為了寫這文章,便拿起了幾個蕭邦的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版本去聽,同時比較一下數位大師級人馬的演繹。蕭邦的鋼琴作品,真的可以說是最能打動女性的心的音樂之一...那份浪漫的氣息、細膩的情感描述,迷倒了天下不少女性樂迷。

第一首鋼琴協奏曲,被很多人批評為絃樂方面太少,獨奏者和樂隊好像是兩個獨立體一樣。筆者認為蕭邦寫來是刻畫分明,次序有致,只是跟其他大師的風格有異而已。而第一首協奏曲,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是莊嚴的快板,其主題在於開端的樂團演奏部份。第二章是慢板的浪漫曲,由異常弱音的弦樂開始,再由綱琴奏出一段優雅的旋律,可說是詩情畫意、浪漫非常。最後的一章,是極快的廻旋曲式,氣勢磅礡,節奏明快;中間有一節的舖排很特別,初是A Major,後又換成B Major,由樂隊配合鋼琴奏出,動人心弦。

第二鋼琴協奏曲,是較第一首的完成時間較早,但出版時間遲了,故這便成為了第二首鋼琴拹奏曲。這曲又是分成三個樂章,大部份人都會覺得這曲比較優雅、柔和;主觀覺得蕭邦是在夜間即興彈奏而作成,主要是因為沒有刻意去營造鮮明的層次,加上有少許夜曲的優雅感。這一首樂章的慢板部份,都很迷人,到了第三樂章的主題靈巧簡潔,活潑輕快,好像先把聽眾迷倒再而人歡喜一樣。

筆者在以下的篇幅,先講一下幾個特別推薦的版本;再而比較和簡評其他鋼琴家的演出和唱片錄音。

特別值得購買珍藏的版本

  1. 傅聰 – 因為他是第一個透過參加蕭邦鋼琴大賽,在海外揚名的華人鋼琴家,所以他的演出是相當值得留意的。他的一生,跟蕭邦一樣都是四處漂泊,其經歷絕對有利於樂曲意境的表達。博聰的演奏,沒有好像普萊亞Murray Perahia的優雅,一開聲發現他的琴音是比較沉重,整個演變過程都是比較平實,但情感表達得相當不錯,起伏高低的變化恰當,也是上佳的演出。

  1. 普萊亞Murray Perahia-介紹他彈的蕭邦,是因為他彈的蕭邦,可算是最優雅的聲音。這也可能是普萊亞的演出,被各地樂評人視為最佳的典範演奏--音色也是相當美,有大量的音都好似有花邊的修飾音;那份細膩是絕無僅有,還有一份獨特的陽剛氣息,可以說得上是經典的演繹。以下的一個版本,可能是最受樂迷歡迎的版本之一,主要是其發音之美,使人著迷。

  1. 鄧泰山Dang Thai Son-他是一九八零年蕭邦鋼琴大賽的冠軍,也是首位亞洲人奪冠﹐更獲得馬厝卡獎﹑波蘭舞曲獎﹐也是協奏曲獎的雙冠軍之一。可見他彈任何蕭邦作品,都有頂尖的水準 他彈奏時手指保持柔軟﹐屬於遵從蕭邦風格的少數鋼琴家。音色圓渾細膩。即使強音也不粗糙;琴音的連貫性也是一絕。而傅聰評他更是歷來蕭邦鋼琴大賽,最實至名歸的冠軍。當然,如要筆者選擇最好的一個演奏家,我會傾向鄧泰山的。

簡評其他鋼琴家的演出和唱片錄音:

還有很多相當有名器的人馬,以下是我對他們的演出的簡評:

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他是其中一個最有名彈蕭邦作品的鋼琴家,也是一代音樂巨匠;但筆者大膽地不把他的彈奏放到珍藏級別,是有原因的:他的發音是蕭灑典雅﹑忠於樂譜﹑造句合理,但由於他性格樂天,表達憂鬱之情有所不足,令到在意境的表達不如上述者。筆者都有不少魯賓斯坦的黑膠唱片,主要是在於投資價值,多於藝術欣賞價值。
李雲廸──他在1996年第十四屆蕭邦鋼琴大賽的冠軍,第一隻大碟的彈奏,嫌其琴音比較緊,但彈得相當不錯。可能是花花世界對他的影響,近年的唱片卻是失色﹐只會炫耀技巧﹐一味快速﹑大聲﹐聲音乏味。甚至在今手六月,用破世界紀錄的速度去彈奏「英雄波蘭舞曲」﹐不單有遺王道,更是離開古典音樂世界越來越遠。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他也是彈蕭邦的能手,但由九十年代開始,他的琴音越來越冷漠,好像少了一份激情。如要買他的唱片,必須是九十年代初或之前的錄音,否則你可能會有些許失望。下面一隻,也是筆者的收藏:

普連尼Maurizio Pollini──意大利鋼琴家﹐一九六零年奪得首獎時只有十八歲﹐是其中一位最年輕的冠軍級人馬。他彈蕭邦,清脆而透徹,發音相當美,有乾淨俐落﹑一塵不染之感。從琴音中感受,他是一個非常有內涵的藝術家。筆者覺得他的concerto不是最好,反而推介他的《敘事曲》和《諧謔曲》。可惜,又是要找老版本,近來他的琴音好像冷酷了一丁點,包括去年來港的一次。

雅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她是阿根庭人,在 一九六五年奪得首獎兼馬厝卡獎﹐尤精於馬厝卡。筆著不太喜歡她,主要是因為個人風格太重,時刻彈出來的演出都是較快,著重表達其個人的想法,少了依照原譜的舖排。

陳薩──她是李雲廸的師妹,個人覺得她彈的蕭邦Sonata會比concerto更好,聲音通透,技巧出眾。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A Piece of Music Making Everyone Relax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Air for the G String

近日工作上的種種不順利,加上要平靜自己的情緒,於是找來經常用作「胎教」的──《G弦上的曲調》 (Air on the G String)   。講起這一樂章,它原來是巴哈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的主題,及後很多人喜歡這一段很美的旋律,於是有不少音樂家也曾演奏過──當中包括了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和鋼琴家等等,還有其他樂器的版本…為何這一樂章,會被世界各地的人,視為最合適胎教的音樂;大家可能立刻會問,胎兒又跟筆者平伏情緒有甚麼關係?主要是音樂的起伏和節奏,很接近人類活動的節奏,故合適母親體內的胎兒。

事實上,人的生活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節奏的支配。當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時,並不會太注意得到。可是若感到精神疲憊時,身體的節奏彷彿失去了調和的感覺。而有趣的是,G弦上的曲調 (Air on the G String)的節奏,與母親的脈搏相對是接近的。故此,因貼近人類節奏的關係,任何人聽都應會有產生穩定狀態的效果。以下的部份,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幾隻,都是網主比較喜歡的演奏;可惜的是以下列出的圖片都是再版唱片:

Leopold Stokowski (史托考夫斯基) 的經曲錄音

這一隻樂團演奏版本,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錄音,可說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近年得到再版,抽出了G弦上的曲調。圖中的版本,只是後來的精選唱片。史托考夫斯基的版本,能成為很多樂迷津津樂道的主因,是他巧妙地利用樂團合奏的特點,用上大提琴配合,演出了非常溫暖──可說是有血有肉的聲音。筆者對此非常喜愛,也足証史托考夫斯基對音樂的理解透徹,更重要是在他經營下,樂團一點一滴的把他心中的故事演譯到幾近完美。

 

Jascha Heifetz(海菲茲)的版本

介紹這一版本的原因,不是因為好聽,只因其獨特地演譯,他的版本造句非常快,加上「鐵線聲」──我個人覺得幾難聽!不過,其獨特性的確對任何喜歡這樂曲的人,都應該試聽一下。

 

Jean-François Paillard(拜耶爾)的版本

他及他領導的拜耶爾室內樂團,演出的版本,是眾多版本當中最幽雅,可能最適合女性樂迷--那份柔和空氣感,太舒服了。我個人認為,這一個版本是其中一個最值得收藏的版本。

Jacques Thibaud )的老舊錄音

在下面圖中的一隻唱片,是精選唱片,主要是因為這音樂家去世多時,現存有關他的錄音根本就不多。選出這一只唱片推介的原因,是他拉奏出色,用一根琴弦做到了非常厚的聲音,完全沒有鐵線聲,好像用大提琴一樣拉的質感;也可以有非常大的音量和清澈的發音,音色也相當不錯,造句也相當工整──是拉得最好的其中一位演奏家。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Carmen – an Opera worth hearing a hundred times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除了弄巨以外,卡門可算是另一個筆者比較喜歡的歌劇,主要是在創作上,內裡有的歌曲大都是寫得相當精彩 好的卡門錄音,真的是非常之多,但每一個好版本都有其獨特的可愛之處。

縱觀最權威的唱片榜TAS,入選數量最多的歌劇就是卡門,那就從上榜的卡門說起。

首先,筆者想先討論由伯恩斯垣的版本,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版本,是卡門版本其中一個有最高銷量的。筆者是非常喜歡扮演卡門的女高音的演唱,聲底是相當「靚」,單論其唱功,是其中一位最出色;可是過份的高貴,未能完全發揮這角色。另一方面,伯恩斯垣的處理也是相當的出色,樂隊的表現也是相當「醒神」的。

卡拉揚指揮的版本,有兩個都是TAS榜上有名的,一套是較早期和為人熟悉的RCA版。
(下面的是近期的精選再版)

先是一套相當著名的錄音,由RCA製作,卡拉揚其實甚少跟DG以外合作。這個錄音是錄製得不是很細膩,但在高潮時又相當的燦爛–非常Hifi。個人覺得其藝術價值是有點不及伯恩斯垣的版本。

另一個卡拉揚的版本,是較後期的數碼錄音版,這一個版本跟其他DG的特色一樣,聲底會比較「薄」了一點。在這一唱片裡,還有年輕時的Carreas,他當時還可以唱出不錯的水準。

說到經典,不得不提來自法國的《卡門》電影版,個人看了兩次DVD,聽了三次唱片,這主要女主角的功勞。可能是出自電影的緣故,女演唱者可謂百二分的投入!

特別一提的是,這版本在美國本土的流行程度,可能比上面RCA的版本更受歡迎我會比較建議買dvd版,因卡門的角式是一個「工廠妹」,有點「辣妹」的味道;加上當她時不時要賣弄風情,好像面對姚賽鬥牛勇士的片段,要風騷入骨實是不易做到。

如果要說一些樂團的演奏特別好的版本,共有兩個:
1. 阿巴多的版本

2. Calros kleiber的版本

可能是筆者特別喜歡kleiber的原因,我總是覺得在他的指揮下的音樂,真的是特別「醒神」。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West Side Story – Comparing 3 Different Recordings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也有人把她的名字譯為《西區故事》/ 《西城故事》,是一部美國戲劇作品,最早以音樂劇形式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上演,之後經過改編拍成電影並獲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殊榮,並成為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

《夢斷城西》的內容改編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兩位相互愛戀,卻身處敵對團體的少男少女如何跨出兩者間的鴻溝,卻又不幸失敗的故事。但不同於莎士比亞原著中的異國浪漫情懷,該劇無論在背景與劇情上,都以當時的紐約移民社群為參考,使描述故事的過程充滿了現實與諷刺的意味,這多少也反映出戰後美國社會快速成長的背後,所隱藏的種種問題: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暴力和文化代溝。

筆者會嘗試寫一下,三個最廣為人知版本的短評。

伯恩斯坦親自指揮的DGG版


雖然伯恩斯坦是原著者,但這一隻錄音是在八十年代,他本人首次灌錄自己舞台音樂的金曲。伯恩斯坦在這唱片中的表現,跟他一貫的性格一樣,坦率和不帶花巧的指揮;另外,演出者的歌唱技巧傑出,包括了卡娜娃和卡雷拉斯大師級唱功。但這是一套歌舞劇,他們是傳統歌劇出身,有點格格不入 譬如說,卡娜娃在個性上,未必合適瑪利亞這角色,好像有點太緊 另一方面,卡雷拉斯是西班牙人,外表已有點不配合,加上咬字有點不清,少了一份「美國味」。不過,這唱片非常流行,主要是其錄音效果是DG最佳處理之一,立體感、平衡度、細緻程度都是音響工程的教材級水平。

百老滙版

這一個錄音是哥倫比亞(Columbia)唱片公司錄製的版本,是三大版本的流行程度最差。大部份樂迷有的,都只會是伯恩斯坦親自指揮的DG版和CBS的電影原聲大碟(紅色封面那張,下面再講)。可是若單純以演出者水平而言, 筆者主觀覺得百老滙版的效果最好,各個表演者的發聲是帶者「表情」的。與此同時,它的音效處理是最自然,有足夠的立體感,合乎比例的音像,唯一美中不足就是音樂聲明顯薄了,甚至可用瘦字形容。總括而言,從欣賞歌聲的角度上,這一隻唱片應是排第一,勝過電影原聲版和DG版。

CBS的電影原聲版


差不多大部份音樂專業和音迷都選這一只為首選, 也有hifi發燒友會認為這一隻不及dg的好聲。整體而言,這一隻唱片內的表演者,是唱得非常的出色,但又好像不及百老滙版人聲的「表情豐富」。另一方面,錄音也相當富真實感,樂器與人聲的比例恰當。可是,本人主觀為演出者的水平,平均些微不及Columbia百老滙版;但在藝術的欣賞角度上,這要比DG版高出了不少啊!

下面是唱片封套的底面

下面是日本上映時的海報

希望以上筆者的意見,能為各位提供一些參考;DG的評價最長,只是因為內裡有筆者最喜歡的其中一位歌唱家──卡娜娃罷了。可幸的是,在出版幾十年後,還有不少再版,使年青一代也有機會欣賞伯恩斯坦的傑作。但不幸的是,近年好像從來缺少了一些這樣經典的錄音,近年來各個表演事業都好像在沒落之中(包括了古典音樂、傳統中樂、聲樂、歌劇、音樂劇、歌舞劇,甚至是話劇)。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Low Cost Listening Tools with Reasonable Sound

One of my friends has asked me for searching a low costs “Hifi” systems.  After understanding his budget is very tight, a low cost solution is a must.

Since he would like to listen music when he is working at home, I have recommended a number solutions as follows.

Logitech Z-10

Logitech Z-10 or Creative 40 Mark II – For the sound quality, Z-10 is a better choice with more bass and clearer soun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dvantages for the Creative product, there are 2 input for the music source and they are:

  1. The Speaker input jack which is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computer.
  2. The Auxiliary input jack is also available on the front panel.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jack provided for your headphone.  The sound is not bad and can be compared with some “mini-hifi”. So, with the above func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he users to enjoy the music with different sources like a discman, iPod and the computer sound card.

Head-Phone Amp

Apart from computer speakers, another good choice for low cost listening is the “Headphone”.  In recent years, the price of the top-quality headphone is always dropping in Hong Kong because of the huge competitions and production lines moving to China or other Asian countries.

 

Multimedia Player

iPod is also another possible solution.  You can pick up your music with tiny size boxes and available to listen at any time.  Another Hint is that you can download pieces of music via the Internet cheaper than CDs.

Mini HiFi

I do believe that most people will take this option as the solution.  Personally, I would put this option as the last resort.  It may cost you about HK$3,000 for better quality comparing to a head-phone amp at around $2,000.  However,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have high-quality sound without higher investment with brands like Bose, Linn or B&O for around HK$12,000.

Finally, my friend bought an iPod and a pair of Creative speakers.  However, for myself, I have all of them.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Reference for Music Record Collection

(REMARK: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不斷收到很多網友的電郵,他們在選購唱片時,都會聽到店員說這是「上榜名片」、「得奬唱片」、「某某權威推介」等等-究竟這些權威是何許人也。

 

以下的篇幅,參考了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經典唱片薈萃》一書,也加入了好友「古典陳」的推介參考資料。

推介人仕/奬項名稱 背景資料 其他資料
企鵝三星帶花 英國《企鵝唱片指南(Penguin Stereo Record & Cassette Guide)》雜志歷年推薦的”三星帶花”唱片 他們每年都會出版一次年度唱片指南,並依據不同的類型分成:

1.            The  Penguin Guide to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

2.            The  Penguin Guide to Jazz

香港的朋友,可以到HMV及商務印書館購買

 

這一書,可謂古典唱片權威代名詞,愛樂人士的選片據點
業界最重要的古典唱片專業品鑑刊物,《企鵝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 已經成為“古典唱片權威”的代名詞,是選購高品質古典唱片的重要參考。企鵝唱片指南以星號作為分級標準,1至3顆星分别代表唱片演奏 Fair、Good、Outstanding 三個等級,而評論員認為在三顆星唱片版本中有特别出色的演奏,再加上價錢與錄音上的考量之後,會於特定版本之三顆星之外冠上一朵花,這就是“企鵝鹅品鑑三星帶花”,可說是同類唱片的上上之選,自然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企鵝唱片指南》是英國企鵝出版公司出版的、目前世界上最權威、曲目最豐富的一本唱片評價書籍,也是全世界愛樂者和 CD 收藏家購買唱片的首要參考書。這本指南從1975年起出版,80年代後每兩年出版一本,1989 年以後則是每年出版一本。
《企鹅唱片指南》的三位執筆人是 Edward Greenfield、Robert Layton、Ivan March。Greenfield 是 BBC 古典音樂的主持人;Layton學作曲和音樂史,1989年進入 BBC 音樂部門,也是著名樂評家;March 學過圓號,是唱片圖書館的主持人。
★★★  从各方面衡量皆屬最佳演奏、最佳錄音效果。
★★  屬當前高標準的優秀演奏和優秀錄音效果。
★  相當水平的演奏和良好的錄音效果

留聲機獎 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自1977年起每年評選頒發的唱片獎(The Gramophone Awards) 這一本月刊,每月都會選出當月最佳唱片;而每年再頒發唱片奬

中國版的《留聲機》,稱為《人民音樂留聲機》,也是每月出版,包含原有英文版的內容;並加入了中樂古典音樂的新聞,是值得購買的一本雜誌。

最佳七十 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創刊七十周年之際(1993年)推薦的七十種最佳唱片 雖然這裡提及的七十隻碟片,都是值得留意,但筆者覺得表單上的音樂好像太「英國化」。
美國TAS唱片榜 美國《絕對音響(The Absolute Sound-TAS)》雜誌歷年推薦的優秀古典唱片 這是世界上最受注目的唱片榜,主要是大部份音響發燒友都會相當重視;在這榜上的唱片,筆者覺得基本上都是相當”Hifi”的。其重要程度,要視乎你是樂迷還是音響迷。
HP List (Harry Pearson‘s Record List) TAS主編在歷來的推介之中,再抽出精選中的發燒天碟,成為“超級碟榜”(The Super Disc List) 可惜網上資料最近好像被毁掉了
http://www.avguide.com/film_music/music/hp_superlist_lp.jsp
美國 SP 美國《立體聲愛好者(Stereophile)》雜誌音響主筆歷年推薦的優秀唱片
R2D4 (Record to Die For) Stereophile每年會召集大約三十位主筆共同選出最佳的唱片 http://www.stereophile.com/records2die4/

註:年年更新,要買的唱片實在太多了。

史提芬遜 美國《史提芬遜古典唱片指南(Stevenson Classical CD Guide)》雜誌綜合各家評論推薦的優秀唱片(入選光榮榜)
格林美獎 - 美國評選頒發的格林美音樂 獎(Grammy Award)
立體聲評論獎 - 美國《立體聲評論 (Stereo Review)》雜誌評選頒發的年度唱片獎
愛迪生獎 - 荷蘭評選頒發的愛迪生唱片獎(Edison Award)
日本LP - 日本《唱片藝術》雜誌評選推薦的LP時代三百種名曲首選唱片
日本CD - 日本《唱片藝術》雜誌評選推薦的CD時代三百種名曲首選唱片
日本獎 - 日本評選頒發的唱片獎(The Record Academy Award)
CD天書 - 香港《Hi-Fi音響》雜誌社編輯的《CD天書》中推薦的古典CD片(附音響評分)
CD聖經 香港《發燒音響》雜誌社編輯的《CD聖經》中推薦的古典CD片
劉漢盛榜單 台灣《劉漢盛榜單》中推薦的可用於測試音響器材素質與效果的部分古典CD片
日本評論家長岡鐵男的推介 長岡鐵男的外盤《A級Selection》(全三冊),《Record漫談》(全三冊)及《玉石混淆》(全兩冊)等。
日本評論家齋藤宏嗣的推介 (在Stereo Sound 擔任 CD 錄音評論)的《CD優秀錄音盤 Best 800》和《CD優秀錄音盤 Best 900》(90% 所提及的靚聲CD都有黑膠的) 。
日本音樂學者皆川達夫(日本立教大學的音樂系教授) 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主要是研究巴洛克音樂──所以網主也會參考他的著作《最佳名曲名盤100》,內有推介不少出色的巴哈音樂的唱片。 他比較出名的著作,包括一本叫《巴洛克音樂》的書,是世界各地大學生的讀本。
日本評論家三井啟的推介 三井啟先生,在日本是一名權威的真空管音響專家,也有寫些樂評的。

網主參考的對象,是他的著作《鐳射唱片.古典音樂.最佳100》。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Famous Performances on “Moonlight” Sonata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筆者雖然很喜歡鋼琴音樂,但比較少在blog內寫鋼琴作品的評論;主要是筆者在2005到2008買了大量小提琴唱片, 少了聽鋼琴音樂而已。

今日為大家介紹的,是著名的貝多芬作品-《月光》;當然,在最後的篇幅,一定會介紹一些出色的演出。

這一樂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正是貝多芬,開始對自己耳疾的憂慮;這可從他的書信看到。這首奏鳴曲之所以稱為”月光”,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尤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描寫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而月光照射到他們身在的小屋;於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這一作品,分為三個樂章,以下只會作出簡介,並不會詳細分析樂曲的結構。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李斯特形容為”兩個深淵中間的一朵花”。它以截然不同的較快,作為把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的連接部份。

第三樂章 - 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情感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尤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在尾聲中,連續的八分音符,使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內心的激動完全表現。

《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向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個非常熱門的曲目, 聽過的版本真不少, 可是值得推介的不多。

1. 吉列爾斯(Emil Gilels)的錄音

他處理貝多芬多個鋼琴作品,都是教材級的示範。在第一章,淡淡的抒情; 到第二章,好像加了一點力量,準備迎接第三樂章的高潮; 到第三樂章,他好像要把所有的力量爆發,剛勁有力,好像怒吼一樣。

2. 巴倫邦(Daniel Barenboim)

在他的藝術生命之中, 他真越來越少彈琴, 轉了行當上指揮
這一隻唱片, 應是他在太太死後, 鮮有的鋼琴演出; 更特別的是這張唱片, 他不是為emi錄製而轉到dgg
在聽這唱片之前, 我對他琴音的印象一直麻麻…但聽過這一張唱片, 好像要令我改觀。
可以說是我聽過最好的巴倫邦 喜歡他的人可能感覺更深刻,我特別喜歡他彈的第一部份,那份溫柔之中滲出一流流悲傷之情,實太人感動。

除了這兩位大師的作品,還有其他值得留意的佳作

3. 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他在1962年的錄音,他在第三部份的氣勢相當強勁,但第一部份在情感的表達不及以上的作品。筆者主觀上覺得第一部份,好像太刻意慢速彈去表演冥想。

4. 古爾達(Friedrich Gulda)的作品,筆者介紹的原因,主要是他的處理手法是很獨特,受到不少人狠評。其中的第一樂章,漸強漸弱都異常平淡,動態也不大,有人話他無情。
另一方面,相反的觀點指出,他只是不願為音樂加添外在的感傷。第二樂章,他彈得比較慢。第三樂章則相當大對比,顯得多了一分活力,音色的變化大及強而有力,指法精確,由頭到尾都聽到是大師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