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Mozart: die Zauberflote – 2 Excellent Recordings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提到莫札特的話,他所作的經典作品真不少,當中魔笛是其中一個百聽不厭的名作。

今日要為大家介紹的兩個版本,分別是由貝姆(Bohm)和馬利納(Sir Neville Marriner)指揮的──這兩個版本都可說是廣被肯定的範例。筆者也有聽過其他的指揮,好像其他唱片的水平,尤其在歌唱方面,有一定的距離。本人其實也希望可以找上其他的優秀盤為大家介紹。

這一歌劇要求發聲要夠厚,男聲要相對比較雄壯,也可說是對演唱者一大考驗。縱然有好的音樂,沒有一些出眾的歌唱家,是不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要數指揮莫札特的專家,貝姆(Bohm)可以說是當之無愧。若要介紹的版本,是在一九六四年收錄的,表演的樂團是柏林愛樂樂團,其特性是男聲方面特別出色──包括了溫德利希塔米諾(Fritz Wunderlich)。這位男高音是的一生是一個傳奇,更是一個悲劇,三十六歲時因一件不幸的事而去世,完結他的短暫的藝術生命。還有,其他出色的歌唱家,如有Sarastro和Dietrich Fischer-Dieskau。

馬利納(Sir Neville Marriner)的錄音,是比較近期的作品裡最出色的一個版本,是較為前期的數碼錄音;其特色是細緻度相當不錯。當然,這一個版本的陣容,也是相當強勁,包括了: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Sir Neville Marriner, Kiri Te Kanawa, and Cheryl Studer。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出色的指揮的黃金時代時期的錄音,也可說是菲利普古典唱片最輝煌的日子。

其他的版本,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歌唱陣容比較薄弱,使得有多好的指揮和樂團也是陶然;像阿巴多(Abbado)在2006年的版本、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的2001年版本。雖然有人說馬克拉斯才是最好,批評貝姆版太慢,但可以肯定馬克拉斯是比較”Hi-Fi”,但樂團和表演者的發聲都是不及貝姆版的美。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Vinyl Around the World

(REMARK: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最近在黑膠樂園網站見到有人問及那個國家的版本最有收藏價值, 令小弟回想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高中生, 走到唱片舖, 口袋裡只有一百元的零用錢買唱片

只有小小的一百元, 買甚麼才可以花得有價值…當年年少無知, 就是只買自己喜歡的曲目; 到今日原來有很多都是不堪入耳的

首先, 一張唱片的組成, 包括了以下的因素:
1. 唱片版本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1. 唱片版本

頭版是指在錄音後, 第一批印制的唱片; 就一般而言, 頭版唱片有著先天優勢, 就是最原汁原味 (也就是最傳真 / 真實, 沒有了拷貝複製的損耗)

可是頭版可以跟第二/ 三版不同聲, 以下是小弟最近親身經歷的例子:
最近買了一隻頭版的MERCURY SR 90310: Balalaika Favorites
它的聲音好像網友kt66所講, 跟第二版和後期版的聲音有明顯, 樂器的擺放的位置是不一樣 (後期版是靠右, 而早期版好像中間一點) 可能是現場錄的時候, 有很多枝咪一起運作, 而第一和第二版用了不同的拷貝

可是買頭版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時間和金錢的結合, 才可以找上數十年前的頭版碟

2. 歌唱家/ 樂手的演出
一張唱片最重要的是音樂

我個人覺得不太需要拘泥於廠商和版本, 但先要了解各個音樂家的背景, 比如: Accardo拉小提琴, 他是一個音色漂亮的singing tone, 基本上賣他任何一隻唱片, 都可以聽得相當開心 另一個例子是david oistrakh, 他是一個冷面的小提琴家, 拉beethoven的小提琴協奏曲相當出色, 每一粒音符清楚地交代 – 但遇上了他拉小品或感情豐富的作品, 就顯得過份冷漠

3. 唱片錄音和製作
這當然包括了錄音工程人員的水平, 各個廠商的製作…

說過了音樂和樂手, 也講一下各國唱片(尤其黑膠)製作的特性, 也相當該國人民的性格特質
還有, 各國版本有很多時候都有不同的特性: (以下只是一個個人對某生產地的一般印象, 不可以代表每一個錄音的)

1. 英國版 – hifi味重, 有部份有味精
2. 美國版 – 好多時都好detail, 但可能印版和膠質的問題, 老版本時時都有嚴重既碟面噪聲
3. 德國版 – detail, 踏實, dg的話聲音會比英國佬的偏簿少少
4. 荷蘭 – detail, 音樂味濃
5. 意大利 – 時時都覺得比較乾, 不耐聽
6. 日本 – 一般相當hifi, 聲音間間廠有簿有厚, 簿的多 (非常detail)
7. 法國 – 個人非常喜愛; 也有很多好樂手和好唱片, 聲音典雅
8. 捷克\前蘇聯的唱片有很多都有很高收藏價值
東歐版本, 前蘇聯的 – 好多時好多雜音; 個人喜歡匈牙利和捷克的
9. 西班牙 – 較為熱烈, 聲音錄得相當厚
_________________

簡單而言, 就是:
好音樂 + 好錄音 = 好唱片

可借的是, 到了數碼年代, 錄音好像不同了, 以上的特性也沒有的明顯

近年出品的唱片, 小弟有興趣買的也比較少; 可能是主觀覺得很多錄音的音樂味淡了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Hi-C Tenor Mourning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今天寫這一篇文章,主要是為了悼念早前離世的男高音--帕瓦洛堤(Luciano Pavarotti, 1935-2007)

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有多好,但其實他本人也曾在生前承認,比他本人唱得好的多達50人。筆者認為他的聲音,有其可取之處,主要是可以唱到高音C。另外,他很喜歡在快要唱完之時,把最後一個音拉長,充分表現他的發聲的力量 筆者覺得他的不足,不是在技術上,而是藝術的修養方面,他的聲音在表達感情上是比較平板;使得在歌劇或歌曲背後的意境,很多時候都像是有所不足 可能當大家看見這樣批評他,是筆者的狂妄;但請大家可以用他唱的,再去對比gigli或domingo唱的,相信大家會明白本人的意思。

當然在技巧上,我是非常尊重他的 在以下的篇幅,會為大家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1935年,帕瓦洛堤在摩德納出生,年青時在曼圖亞學習聲樂 及後在1961年,26歲之時在勒佐內爾艾米利亞舉行的國際聲樂比賽中得獎,使他得到演出《藝術家生涯》(La Boheme)中詩人魯道夫一角,使他嶄露頭角。

兩年之後,得到偶然機會,他代替了斯苔方諾(Di Stefano),首次登上倫敦皇家歌劇院(Covent Garden)舞台,再次演出《藝術家生涯》,令他在英國有了名氣 之後,他又與澳洲女高音薩瑟蘭(Joan Sutherland)和她自己的歌劇團,作巡迴澳洲的演出。

他事業的另一個里程碑,是在1968年到了著名的美國紐約大都會劇院,演出唐尼采第的歌劇 軍中女郎 (La Fille du Regiment) 而在第一幕結束時,他一口氣連了九個Hi C,自此被譽為 世紀歌王 !

他的音樂生涯好像一帆風順,但其實他也曾有過失敗的經歷 當他60歲之時,他再次演出 軍中女郎 的經典一段,在演出時他唱出第一個Hi C便破了音,只好以低八度匆匆完場了事--人們也好像很忙忘記了這件事罷

在199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因為得到唱片公司的安排,他聯同多明戈和卡瑞拉斯,以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名舉行演唱會,取得了空前成功

另一件在他的藝術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事,就是他在中國北京舉行的演唱會,將意大利傳統歌劇帶到古老的北京 在此行之中,他更辦了一個大師班,指導中國音樂學院的年輕學生,也破天荒收了中國男高音戴玉強為他的門生

可是講到他給香港的回憶,就是他的世界巡迴演唱香港站,是一次令許多香港樂迷非常失望的演出--聲音被評為不在狀態

最後,筆者也不得不介紹一下,個人心目中值得推薦的帕瓦洛堤唱片或演出 以下的唱片,是我心目中覺得他唱得比較好的其中一個錄音,唱片製作也是相當不錯

歌劇 弄臣

還有,以下的精選也是值得留意,被多個日本唱片評論家大讚
image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Baby & Mozart Effects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嬰孩與神奇的莫札特效應 最近在坊問的唱片店的貨架上,有不少專為孕婦而設的古典音樂唱片,常見的大約有十多個系列。

寫這一篇的目的,主要是為3對快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夫婦找些賞樂資料;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為天下間的準父母提供參考。

筆者其實仍是單身, 但由於對古典音樂的熱愛,所以得以寫這一篇文章去分析一下「莫札特效應」是不是像神話一樣的威力。

究竟莫札特音樂是否靈丹妙藥?又或者他的樂章能否令子女成為天才?

「莫札特效應」最早在1993年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的研究小組提出,它原本並不是一份觀察莫札特對嬰兒影響的報告。加州大學的實驗指出,在考前聽幾分鐘莫札特奏鳴曲的大學生,在空間關係方面的考試上,表現比考前聽其它音樂家音樂、或是沒有聽音樂的學生還要好。不過這個效應只是暫時性的,大約只能持續10至15分鐘,而且至今仍備受爭議。

然而,媒體大力地宣傳「聆聽音樂好處多多,可以緩和許多身體及心理問題」等等;而「聽音樂可以讓寶寶變聰明」這種說法也正是從這十多年不斷地演變和「膨脹出來」。於是,全世界開始興起了一陣「莫札特風潮」,喬治亞州政府甚至在1997年明文規定,所有剛離開醫院的新生嬰兒都可以獲分發一片音樂CD,裡頭錄有許多鋼琴奏鳴曲及其它經典作品。不過, 有一點大家要值得思考,這一套論說,最大得益者一定是唱片商人。

雖然民眾對於這個音樂的神奇效果感到興奮不已,但能證明古典音樂可以讓人變聰明的科學證據卻是少得微乎其微。加州大學該研究小組的領導人就曾在福布思雜誌(Forbes)的訪問中提到,雖然他自己也相信,聽莫札特奏鳴曲可以讓腦袋對付數學問題時更有力,現實中卻很難找到證實古典音樂可以治療疾病、或是讓寶寶變聰明的證據。還有,在較後一段時間,阿帕拉契州立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卻沒有辦法作出加州大學「莫札特效應」實驗裡那樣的結果,他們發現,無論有沒有聽古典音樂,學生的考試表現都沒有因此有明顯改變。

雖然很少證據指出,莫札特可以讓寶寶變聰明--但還有不少醫生及科學家對於音樂的其它療效則很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大眾都會覺得一試無妨。但筆者很希望指出坊間有關「莫札特效應」的報導,大部份都是誇大和誤導,千萬不要迷信聽音樂可以改變人的能力,小孩的能力大部份都是依靠成年人引導和訓練,才可得以健康的發展。

另一方面,聽音樂當然有很多好處。對孕婦而言,最直接的就是讓孕婦聽優美的音樂,可以直接使胎兒感受到音樂的律動,準媽媽也可以放鬆心情、安穩,心跳規律、血流速度、血管收縮正常,以提供充分的養分、水分,讓寶寶健康成長。再者,寶寶從小聆聽音樂的話,出生後比較不容易哭鬧,對提升EQ有相當的幫助。此外,早產兒聽古典音樂更可以睡得較長、增進哺乳量,也即是可以提早出院。請記著,準媽媽不要只用耳筒,應用音響設備調校到自己舒服的水平來賞樂;然而,胎兒要到六個月或以後才可感受到音樂和發展出聽覺,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以下的兩只唱片,是本人打算送給朋友的:

在下面圖中所列的是坊間極少數專為懷孕婦女而設的唱片,當中有很多舒情的莫札特弦樂作品,對平服媽媽和寶寶的情緒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隻是給予幼兒的,共有一系列的產品,分別是大家認為最能刺激大腦的音樂家如莫札特、韓德爾和巴哈。

最後,筆者必須重申一次,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或缺的責任,不可以單靠聽音樂便可以「教好子女」。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 3 Selected Versions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卡拉ok消遣,可能那裡真的是太嘈了,現在耳朵有丁點兒耳鳴,少少頭暈的感覺。

但是在家中想找點事情做,那倒不如寫一下三個不同風格的小提琴家拉奏的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他們三個人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和背景,使他們表達同一首樂曲會有完全不同的聲音。

如果要比較不同樂手的表現好壞,一定要先選出一個標準版本去進行比較,我相信所有專業人仕或是資深的發燒友,心中通常都會以Campoli或鄭京和為參考的權威版本。可是就本人而言,世上最好的是英國小提琴家Campoli的演繹,他也是到目前為止表演這小提琴協奏曲次數最多的人--共有九百多次。今天本人不打算談鄭京和,因她最好的表現是在她年輕時,與Solti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遜小提琴協奏曲上的演出,我覺得只是不錯--遠遠不可跟Campoli的相提並論。

Campoli的演奏是以最傳統方式,用最標準的造句和拉奏速度表演,聲音是非常的優美,發聲較為柔--也把這協奏曲最有吸引力和容易接受的旋律,清楚地交代。我相信到目前為止也應是最佳的表演者,以下的一止黑膠唱片是其中一個最值得留意的版本。

當然,上面的錄音是比較年代久遠,近年也有一些比較受重視的版本,因本人覺得比較特別,故此在這裡表達一下本人的感覺。

先談一下一個唱片被受炒賣的女小提琴家宗南貝格的唱片,一開聲播放的時候,的確被嚇了一跳,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音樂 在第一樂章第二部份開始,用了一個簡化的華麗方式表現,每一個音符都是極端化;另一方面,她的外型打扮,是跟隨著樂章而變化,形象鮮明,好像一個音樂劇或歌劇的女演員一樣;談回音樂,她盡情奔放地表現《隨想迴旋曲》,以及凝視對方。難捨難分地「歌唱」出《黛綺斯冥想曲》等,簡直毫無保留地表達她的內心世界--但這樣的表現,好像有點赤裸裸的,少了美感。

到另一位我非常喜歡的近代小提琴家沙函,他也曾多次來港表演,我對他的印象是非常深,主要是他每一次表演都會汗流浹背。他是一個非常賣力表現音樂的小提琴家,每一次全身的所有力量用盡為止才停下來。他跟宗南貝格同是狄雷的門生,但他在這唱片的表現就正統得多。他在這錄音的奏樂是非常悅耳動聽、情意深厚,演奏盡情盡興,表現力廣而幅度頗大,令人心服口服。翻閱這唱片的記錄,他在錄製這唱片的時候,只是年僅十七歲,但此時他已經可說是一個完全成熟的演奏家。

再將這兩同門的音樂家再作比較,沙函的演奏顯得較為正統和標準,較少有出乎意料的內容。而在音程的精確度上,都是以沙函更勝一籌;再說到發音,是沙函的比較華麗、有豐富的音色,把旋律演得維肖維妙,是較為接近Campoli的優秀版本。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Listening the New Year Concert to Prepare Challenges Coming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剛踏入2007年,筆者在除夕晚上與朋友一直渡過了快樂的一夜,到元旦日的早上好像有點疲累的感覺。

為了在一年裡的第一天,要盡快把這感覺消除,便找來Carlos Keiber指揮的新年音樂會的DVD來欣賞;本人便把直接跳到尾二的那一段(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好像裡面的現場觀眾一起拍手掌。

其實,本人是非常欣賞約翰史特勞斯的這一作品,他這一樂章可以使觀眾有機會一起參與,自己也成為表現者,令台下的觀眾更加投入。

說起新年音樂會,有很多指揮在百十年來,作出不少經典的演出。
由較早期的Bokobsky, Mazeel, Karajan, Carlos Kieber, Abbado, 到近來的 Owaza指揮的版本等等...

但 本人認為數十計的版本裡面,最出色的只有兩個,都是Carlos Kieber的,這可能是筆者對這指揮的特別偏愛──分別是一九八九年及一九九二年的兩次演出。兩個演出當中,九二年的那次是可謂到了最高境界,他是在享 受音樂多于指揮,大部份時間是任由樂團自由的發揮,聲音異常的活潑。不過,從傳統的標準來看,以八九年的一次,該說是史上最出色的一次新年音樂會,樂團聲 音非常整齊、相當醒神。

有人會提出卡拉揚九零年的時候是典範,但要留意他在指揮之時,刻意地把樂團的聲音壓低──引致發聲是較為拘謹。因為他好像要同時間照顧現場觀眾的拍掌聲,又要平衡樂團與掌聲的音量,反而出了一丁點不自然的感覺。

在本人的心目中,一個好的指揮是可以把樂團所有的能量釋放出來──Carlos Kieber在這一方面是做到毫無瑕疵。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SamSam’s Sound Reference Record

(REMARK: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本人雖不是一個音響發燒友,但也因為了重放更好的音樂,唱片架上也有數張試機片用以測試器材。其實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試機片,但筆者本人一點也不喜歡,因為這些片子通常只是把很多零碎的聲音輯而成--缺失了主題。

以下的便是本人的試機片:

中樂唱片
我選了何樹鳳的琵琶藝術,這一張唱片因錄音質素非常高,加清背景是非常的寧靜;可以測試音響的清澈度。另一方面,因這唱片是非常有現場感,也可有效地測試器材的重放精確程度及器材的反應時間。如果真的找不上這只唱片,也可考慮其他有琵琶作為主角的音樂用作測試。

小提琴
筆者認為要找一套能把小提琴錄音真實地重現的音響是一點也不容易。因為一套能好好重放弦樂器的音響,必須要有高質量的高中音單元,聲底也必須要厚。我選了阿卡度的演出,主要是因為他應是現時世上擁有最佳發音的小提琴家,而這一套帕格尼尼的作品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歌劇卡門
卡門這套歌劇,是有不少出色的錄音,這作品有兩個重要的部份重成,一是音樂二是歌聲。在開始一段的時候,會有一段非常醒神的序,是非常振憾的。另一方面,就是姚賽、卡門和鬥牛勇士的歌聲,這一錄音各個角色都唱得有相當水準,絕對是測驗器材整體表現的好工具 其實好的卡門的版本非常多,以下只是其中一套,其他的可參考筆者的推介。

1812錄音技術的超級經典
這一片唱片可以說是1812錄音中的典範,也加入了高科技的原素,有真實的大砲聲,也是史上最好賣的1812。還有,這一個錄音,也是其中一個有名的揚聲器殺手,有很多揚聲器都會因為播放這張碟的砲聲而銷毀。

本人都用了很長時間,利用以上的唱片作為工具,把家中的器材調校成一套合格的重放工具。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Brahms Violin Concerto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有很多人提及布拉姆斯,總是跟貝多芬拉上關係;指他的音樂風格很近似貝多芬的,但筆者總是覺得在編輯上,貝多芬是比布拉姆斯的來得乾淨俐落。不過,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大家都只創作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同為三大之列。

這一首樂曲,他是為了他的好友──當時歐洲最有名的小提琴家Joachim,創作這一樂曲;最終是在兩人的合作完成,成為了云云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經典之一。

能夠把這一個樂曲最美麗一面表達的演奏家不多,主要是因為這樂曲包括了古典樂派的風格,需要琴手的音量大、發音較厚,才可以表演這樂曲的美感。另外,這一樂曲,本人主觀地覺得用傳統長弓拉奏會更合適。

筆者會推介兩位演奏家給大家,他們分別是Oistrakh和Szeryng。這兩位演奏家都是出名的「大聲公」,Oistrakh的發音是非常清楚和精準;而Szeryng的會較有一點浪漫的感覺。

最後,筆者差點忘記另一位大師,他就是一代宗師Kiesler;他表現也是非常的出色,音色豐富,加上其琴音的魅力,如不是單聲道錄音的話,我相信他的吸引力應是最大的。

(再版唱片的其中之一)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Sarasate Zigeunenweisen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今次寫吉卜賽之歌/流浪者之歌,是因為在整理一大堆還沒有洗的黑膠唱片時,突然看見一只海菲茲(Heifetz)的唱片

有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家,都喜歡在演奏這首薩拉沙蒂的代表作 這一作品,共分三段,而各段均有其獨特的處理手法。
1. 頭段—由最低音的G弦開始,此段的自由度是相當大,好像沒有拍子的一般,主要都是依靠演奏者自行處理。
2. 中段-用弱音器演奏,要求情感的表現,營造傷感斷腸,若隱若現,若即若離,依依不拾的氣氛──分長短句是成功之道。
3. 尾段-這段最容易處理,技術流利便沒問題了。講求速度、節奏、緊湊、一浪接一浪 ,最好是沒有一點「呼吸」的空間。

先講一下這一張海菲茲(Heifetz)的作品,一開聲就已感受到其獨特個性、撥弦的聲音清楚;而且淒酸味好濃。進入第二段,發聲的質量也很不錯,連貫性也是大師級;但可能是他個人的風格異常瀟洒,沒有線毫不捨的情緒。到達最後一段,是異常快速的一段,表現緊湊得沒有一點空隙,排山倒海地發放每一粒音符,但音量(尤其撥弦)比第一段明顯少了一點,好像有點倦意似的。

提及流浪者之歌,個人認為要介紹一下(Francescatti),因為他是其中一位對這樂章作了校訂的小提琴大師。先聽第一段,他的發揮很出色,有一種很濃烈的悲淒氣息。我個人雖然不大喜歡他的”silver tone”,但他的左手的控制能力是接近完美,在第二部份將描寫依依不捨的一段,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處理,就是把兩個連續的琴音,作先短後長的處理──使不捨的感覺突顯出來。

除了以上的大師以外,還有兩個亞裔的女小提琴家也是值得注意的──她們分別是(Sarah Chang), (Tamaki Kawakubo)

先講一下Sarah Chang,她的確是一流技術的琴手,在一開始聽的時候,察覺到她的控制能力、音量等方面尚算不錯,但少了以上高手的淒涼的味道。進入第二段時,她發聲的質量也是相當高,有少許依依不捨之感,有少許把第二個音拖長,但稍有不足;最後一段可見其技巧出眾,相當緊湊,可是撥弦的聲音應可以更大一點。

最後就談論一位新彗星-川久保賜紀(Tamaki Kawakubo),她是2002年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得獎者,她很多時候跟其他日本女琴手一樣,鮮有跟大樂團合作,作一些好像小型演奏會的表演居多。這一首作品,她是用上鋼琴作為伴奏;因為沒有樂隊的元素,本來是不應跟其他人作比較的。但這年青人在這三段的處理都相當出色,第一段是相當濃的辛酸味;第二段依依不捨之情比francescatti更利害,多了一種柔弱的依戀之情;最後一段的快速演奏,真的有點火辣的迫力──聽了之後,可謂是一個很大的驚喜。我很希望有機會現場再聽一次,令我可以更深入的認識她的特質。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Rigoletto & King of Tenor

(NOT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有一天晚上,有一位朋友問我喜歡那一類音樂作品--我立刻回答歌劇。

談到我最喜愛的歌劇,我的首選是《弄臣》(Rigoletto)--主要是對表演者的要求是非常高。

若要選筆者心中的經典,應該最好的還是吉里(Beniamino Gigli)的老舊錄音,這位中音歌王在20年代時的單聲道錄音,可以說是出神入化、無人能比;每句歌詞都唱出了「表情」,不用看、光是聽著,也可感受到其情感演繹之變化。

比較可惜的是,要買吉里的唱片是相當困難,尤其是一整套歌劇或聲樂的;筆者之前聽的黑膠,只是朋友借來的珍藏。

以下的是其中一些較易在市面找到的吉里精選唱片:

其次,可以選多明哥(Placido Domingo)的版本,這一個有很多國內樂評人說成最好的版本--在本人有幸欣賞過吉里的演繹後,多明哥最多也只可以說得上是不錯。

多明哥的弄臣

另外,巴戈格提(Luciano Pavarotti)的錄音,也是一個著名的版本。就本人的感覺而言,巴戈格提的功力和以上的相比,實是有所不及,少了表情和歌聲稍為生硬。但若你是巴戈格提的樂迷,我會建議這一個錄音,這應是他的最好一次演出。在圖中所示的版本,是日本著名樂評人齋藤宏嗣在《CD優秀錄音盤-BEST800內推介》。

巴戈格提的弄臣

最後,筆者有一個建議,如果你喜歡欣賞聲樂的話,不妨把所有的吉里的唱片都買回家欣賞,我相信很難有人比他更好。